这,是地中海的女儿,时而可爱,时而神秘,却总是充满魅力。她的芳名,叫做“塞浦路斯”。
3月的一天,天公作美,我们来到塞浦路斯,一点点揭开这座天堂岛国的神秘面纱,走近她那举世闻名的自然风光,走进她那历经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
提到塞浦路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凯里尼亚。作为地中海最美的港口城市,它被誉为 “北塞浦路斯的珍珠”,是人们度假的首选之地。它总是活力四射,浪漫温情。然而,我却独爱首都尼科西亚。
如果说凯里尼亚是座国际性大都市,那么尼科西亚则是宁静的奥斯曼式城市;如果说凯里尼亚如同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少女,那么尼科西亚则似循规蹈矩、理智稳重的长者;如果说凯里尼亚的主人似乎是这里的英国住户和游客,那么尼科西亚却不然,虽然绿线沿途尽是招摇的大英帝国国旗,但他们却始终是到此游玩的客人而已;如果说凯里尼亚属于巴福乐人、利马索尔人、特拉布松人、马拉特亚人,甚至是英国人、阿拉伯人,那么尼科西亚则属于奥斯曼人,与伊斯坦布尔、布尔萨、爱迪尔纳等奥斯曼土耳其城市无异。狭长的小巷蜿蜒曲折、纵横交错,带阁楼的房屋彼此紧紧依偎,还有清真寺、旅店……尼科西亚的空气里,溢满土耳其的气息。虽然尼科西亚不缺橙树、柠檬树,但是提到尼科西亚,人们首先想到的必是茉莉花香——在尼科西亚,茉莉花香代表爱情的味道。
尼科西亚是恬静的、矜持的,也是历史的。
尼科西亚历史悠久,据考证最古老的人类遗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起初,它的芳名叫做“莱德拉”。那时的它,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深居内陆,独自美丽。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它更名为“里夫科西亚”。公元十世纪左右,沿海城市帕福斯、萨拉米斯腹背受敌,动荡不安,当地居民开始迁往内陆。此后,它告别宁静生活,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塞浦路斯首府。从那时开始,它便被叫做“尼科西亚”。拜占庭人、鲁西格南诸王、威尼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一度统治这里。当辉煌的帝国成为泛黄的记忆,耀眼的桂冠落满岁月的斑驳,它的美丽不曾褪色,作为塞浦路斯首都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漫步尼科西亚,举目皆是历史的烙印。原始博物馆陈列着人类从蛮荒到文明的进化过程,仿佛睿智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历史更迭、时代兴衰;曾经的戴尔维什帕夏府邸,简单的二层小楼,底层石砌,二层垒瓦,沿着木梯而下,是别致的小院,如今这里是人类博物馆;贝德斯坦室内集市人声鼎沸,小贩们热情地招揽顾客,各种语言交相呼应,此起彼伏;建立于拉丁教堂遗址之上的土耳其澡堂,如今依然营业,哥特式的拱门、石墙,透出吕西尼昂时期的建筑气息,也渗出从历史深处腾起的袅袅雾气……然而最令人难忘的,当数尼科西亚的清真寺。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错落分布、恬静矗立,它们目睹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志豪情,见证了山盟海誓、脍炙人口的传奇爱恋;它们涉过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历史激流,穿越云谲波诡、反复无常的历史沉浮,但却依然寂寂无声,远离尘嚣,享受孤独。
位于尼科西亚古城墙内中心部位的塞利米耶清真寺是塞浦路斯最浩大、最宏伟的清真寺,也是塞浦路斯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吕西尼昂曾在这里举行加冕仪式。清真寺原为一座名为哈吉阿•索菲亚的拜占庭教堂。1208年,拉丁大主教下令建造教堂,1326年开放朝觐。1570年土耳其人入侵后,增修了两个尖塔,翌年将教堂改造为清真寺。1954年为纪念征服塞浦路斯的塞利米耶苏丹,正式将清真寺改名为塞利米耶清真寺。在其后的数百年间,伊斯兰教信徒们一直在此举行宗教活动。
通往寺内的大门古色古香,寺门上是精致的石雕小窗,渗透着独特的哥特艺术气息。入口两侧是由钟塔改造的宣礼塔,直入云霄,遥相呼应。走进寺内,三条走廊蜿蜒环绕,将清真寺分割成六个部分。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亮室内,空气里飘浮着满满的虔诚信仰。精细的地毯、独特的图案,充满了异域风情。缓缓踱步于柔软潮湿的地毯,细细端详小窗细密的雕刻、曲折的线条、神秘的符号,轻轻抚摸,静静感受。夕阳西下,肃穆深沉的宣礼声渐渐响起。在宣礼员的带领下,众人朝着麦加的方向,庄重跪拜,真诚祈祷,一遍一遍,向安拉倾诉信仰,诉说心声。沧桑却坚实如初的建筑仿若虔诚信徒,面对苦难劫数,不卑不亢,始终顽强伫立,表达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看着这一切,躁动不安的内心,顿时变得安静、明澈。深吸一口气,满是信仰的芬芳,浓郁、持久,直达灵魂深处,心灵透彻沐浴。
在我的故乡土耳其,也有两座与尼科西亚的塞利米耶清真寺同名的清真寺,一座位于艾迪尔纳,另一座位于伊斯坦布尔。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艾迪尔纳的塞利米耶清真寺。奥斯曼时期遗留至今的这座清真寺是奥斯曼土耳其艺术和世界建筑史的经典之作,业已成为艾城的代名词。这座奥斯曼帝国的“末代苏丹建筑”,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高度,从整体布局还是灯光效果,都堪称世界之最。因此,它一直是世界各地游客热捧的对象,是参观游览的必选之地;甚至还被印在1982年至1995年发行的土耳其里拉(货币)背面。
然而,名利是把双刃剑。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走了最珍贵的财富——平静。匆匆的脚步、嘈杂的人声,打破了几个世纪的沉寂,也伤害了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尼科西亚是幸运的,它偏安一隅、与世无争,也守住了那份历经历史沉淀的深邃悠远。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哈伊达尔帕夏清真寺是紧随塞利米耶之后,位于尼科西亚的另一座知名清真寺。清真寺兴建于十四世纪,原名凯瑟琳教堂,它被历史学家哈利鲁克公爵誉为“塞浦路斯最精致、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狭长的小窗缀满别致的对称图案,从建筑底端自下向上延展,逐渐收缩变窄。清真寺有三扇石雕大门:南门石雕工艺精细,门框上的吕西尼昂徽章浮雕引人注目;西门较南门稍大,风格相似,门框上刻有玫瑰、龙等图案;北门较为简约,柱上饰有手中托鱼的裸体女子以及龙等浮雕。轻抚雕栏石刻,似乎触摸到历史的斑驳。
始建于1845年的阿拉伯阿赫迈特清真寺,是塞浦路斯土耳其式清真寺的典型代表。清真寺的大理石地板中,有二十五块隶属于布吕尼昂和威尼斯时期的墓碑,上面刻有文字、图画。清真寺之名来自征服塞浦路斯的土耳其将军阿拉伯•阿赫迈特帕夏。清真寺带有拱形凉台,穹顶半径达六米,是古典土耳其清真寺的典型代表。清真寺内有土耳其古代陵园,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卡米尔帕夏(1832年出生于尼科西亚,曾四次担任奥斯曼帝国丞相)之墓也位于该陵园中,别致的喷水池,高耸的翠柏,更为陵园增添了几分秀色,构成塞浦路斯独一无二的一隅。
新清真寺、殿前清真寺、橙色(突伦齐鲁)清真寺、纱线(伊布里克)巴扎清真寺都是建于十九世纪的经典哥特式历史建筑,它们和古城一起,静静地回首过去,见证如今,展望未来。然而我却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瞥。
每次开始一段旅程总是犹豫再三,因为不忍经受离别的痛苦,不愿作别美好的回忆。但是,我想,塞浦路斯不会走远,她已被我深深埋在心间。她的模样,永远清晰可见,一如昨日初识。每每想念,总能清晰地触摸到它的轮廓。
再见,塞浦路斯。
你好,记忆中的塞浦路斯。
《回族文学》将举办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回族文学事业,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回族文学》拟定于2012年8月,在新疆昌吉举办第八届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
本次笔会侧重于关注中青年作家的创作,以扶持和培养青年作家为主旨。笔会期间将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文学创作研讨和交流,还将组织采风活动。采风期间创作的作品将结集出版或在本刊择优刊登。凡参加笔会的人员要求参会之前每人至少提交两篇具有一定质量的文学作品(小说、散文),以期达到以文参会,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一座 古城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