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中国的传统雕塑,以中国画的发展而论,唐宋宫廷绘画比较追求写实,自北宋苏轼提出“士大夫画”始,中国绘画艺术才真正进入到了表现自我的境地。于是从创作和实践上另辟蹊径,不断探索,逐渐创立了文人写意画的艺术观。文人画个性的张扬以及对艺术创作中技术因素的弱化,都是为了以艺术家的审美观为主体,使艺术创作更自由,让艺术全面展示艺术自身的魅力,使绘画真正成为“自由的艺术”。
中国传统雕塑在以园陵和佛教为主要内容的鼎盛时期,同样形成了造型的模式化和运作的程式化,以致普遍存在作品雷同。即使有着细微的区别,也是时代风尚使然,但形式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至近现代西方雕塑理论和教育体系进入国门,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传统雕塑式微的原因。国人之所以能够接受西方的方法,从技术层面上看,主要是因西方雕塑对于人体造型结构、比例、动势之把握。应当承认,古代雕塑家对人体解剖的理解,是远没有今天这样准确和严谨,但是,中国古代雕塑工匠的长期观察、世代相传,掌握了本质的形态规律和表达语言。这一点,可以从天王力士造像中得到证明。他们依主题的需要,把理解到的解剖关系有意识地加以夸张或简化,注重的是对象的内在本质,以及由此派生的动态与表情,而不是西方雕塑精准的生理解剖。比起“塑必宗希腊”的西方造型艺术,中国传统雕塑或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它根植于本土文化悠长之处及作品反映的审美文化内涵,是西方雕塑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值得欣慰的是:接受过严格学院派教育的现代雕塑家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探索中,不断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譬如矗立在兰州黄河之滨的著名城雕《黄河母亲》,吸收和借鉴了秦汉雕塑风格,造型质朴简练,端庄大方,把圆雕、浮雕、线刻结合使用,不拘泥于细微末节,而是抓住形态和性格的主要特征,删繁就简突出表现了黄河母亲的气质神态,作品造型准确,技术娴熟,富有浪漫和写意的意蕴,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真脉。
三、民间雕塑创作与写意精神
关于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写意性的研究,早已有人做过,在当代的雕塑创作中对于写意性的运用有的艺术家能够从中国的文字之意象构造中来领会其写意精神,从而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在气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成风格。
中国是一个写意艺术王国,书画、词赋、诗歌、戏曲、舞蹈、武术乃至园林布置等等都留有“写意”的烙印,这是中国艺术独一无二的美学特质。东方艺术是以气韵、诗性之美呈现出其特质的。中国传统雕塑作为民族精神物态化凝固的特定形式,体现出以意成象、象中寓意的特性。如唐顺陵的立狮,其造型具有很多的理想成分,强调精神的含蓄,这其实就是“写意雕塑”。注重精神的表现,而不注重事物本身的形体结构,此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征。再如麦积山石窟中的小沙弥像、敦煌石窟里的侍女像等,采用了写意的创作手法,才真正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不难看出,中国传统雕塑在造型理念上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表现神情以及不同的生命特征,有所取舍,夸张变形甚至意象塑造,采取“因势象形”的造型手法,追求情节的自由和样式的多变。运用好传统写意精神,摆脱固定形式的约束,才可能在创作上具备了“立意”,达到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遗憾的是,有相当的雕塑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理解比较浅陋,在雕塑创作中只知对传统题材的符号化借用,似乎只要是表现一位古代名人,比如炎黄、尧舜、李杜等等历史人物,就完成了古今雕塑的传承,这无疑把古代雕塑的传承问题简单化了。另外,还有的人从中国民间艺术里撷拾一些碎片,再切取复制一些传统艺术符号,拼凑出表面看似有传统意味的雕塑作品,认为这就是继承了传统。这样的作品与雕塑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样,忽略了雕塑的文化定位。雕塑创作的写意思维,并不是主观假设凭空想象,而是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准确把握创作内容的文化蕴涵而立意,方才能以写意手法刻画形象,进行意象塑造。如果不具备这个修养和能力,就只好从别的艺术门类里寻找图样范本了。譬如许多城市都有的《唐僧取经》组雕,其形象几乎无一不是取自过去的连环画。
意象思维超越了概念和逻辑,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对意与象、意与境的追求,还是中国书法、绘画对“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揭示,都显示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性。具有传统写意精神的雕塑创作正是民间雕塑应该努力挖掘和开拓的领域。
将传统的文化精神融汇于今天的雕塑创作,巧妙地运用体块结构、石刻用线,以及材质肌理和气势力度的对照等雕塑的形式语汇,必然会使中国的雕塑产业发生质的变化,使中国民间雕塑群体能够在较短时间产生优秀作品。
(张亚伟 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写意 中国传统 雕塑 困惑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