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办公室。就这样,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柯普与剑龙的发现失之交臂。
得到化石的马什立即展开了研究,他在1877年当年就命名了新发现的古生物为“剑龙”。剑龙的学名是“Stegosaurus”,意思是“有屋顶的蜥蜴”,取这个名字源自于剑龙身上的巨大骨板。马什想表达的意思为:这些骨板就像屋瓦一样盖在剑龙的背上。
剑龙的骨板与尾刺
剑龙是一种身材高大的恐龙,其体长可达9米;如果算上背部的骨板,身高可以超过3.5米,体重近4吨。剑龙的脑袋小而细长,口中长有树叶形的小牙齿,这些都是植食性恐龙的典型特征。剑龙的脖子较短,在其脖子周围长有一层由硬币大小的骨片组成的骨板,这层骨板保护了它身体最脆弱的部分——脖子。与小脑袋、短脖子不同,剑龙的身体巨大,肚子圆鼓鼓的。剑龙用四肢爬行,它的前肢短小,后肢则粗壮有力。当它要吃高处的食物时,可以短暂地以后肢站立,用后肢在短时间内支撑住身体。
剑龙最大的特征就是背上呈三角形的骨板,从脖子至尾巴处一共长有17块骨板,呈两排交错排列。剑龙的骨板并不是一样大的,其中脖子上的骨板形状最小,越向后排列的骨板形状越大,越过臀部后的骨板形状又逐渐变小。关于这些骨板的奇特作用一直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看法包括:调节体温、防御敌人、装饰隐蔽或吸引异性等等。
尾刺是剑龙的另一个特征。在剑龙尾巴末端长有4根半米多长的骨质尖刺,这些骨刺两两对称分布在尾巴两侧。当剑龙的尾巴快速摆动时,尾刺也会随着一起摆动,其对敌人的打击效果如同被狼牙棒打伤。古生物学家们曾经在肉食性恐龙的化石上发现过被剑龙尾刺打穿的伤痕,显示了其尾刺的巨大杀伤力。
剑龙的世界
剑龙生存在距今1亿5500万年前至1亿4500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中西部。当时北美洲的气候较为干燥,有季节性的降雨。侏罗纪时期北美洲生长着大片森林,在森林之外是宽阔的平原,剑龙就生活在平原上。与剑龙生活在一起的植食性恐龙还有巨大的梁龙、迷惑龙、腕龙、圆顶龙和灵活的弯龙、橡树龙等。这些恐龙经常生活在一起,互相预警和提供帮助。
由于剑龙的脑袋离地高度只有1米,而且咬合力有限,所以它们主要以苔藓、蕨类、木贼、苏铁、松柏及果实为食。剑龙通常会组成10只以内的小群体进行活动,成年剑龙会保护小剑龙不受掠食者的威胁。剑龙的最大敌人是角鼻龙、异特龙和蛮龙,不过依靠尾刺,它们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幼龙。
作为一种著名的恐龙,剑龙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人类文化中,经典怪兽哥斯拉背上骨板的灵感就源自于剑龙的骨板结构。
(责任编辑 何庆梅)
相关热词搜索: 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