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篇1: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四年级读后感:(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其中,令我深有感触的一个故事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在路过火焰山时,看见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喷吐着火焰,周围一片炽热,土地被烤的焦黑,村民们痛苦地呻吟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到地上;
庄稼们一个个面无生机,脸是黑色的,个个都耷拉着脑袋??孙悟空看到这,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村民解决这些问题。接着,他又打听到,只有牛魔王的芭蕉扇才能灭掉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于是,孙悟空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冒着生命危险与牛魔王斗智斗勇,终于在第三次才将芭蕉扇借了回来,解除了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孙悟空的耐心。孙悟空每次去借芭蕉扇的时候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可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用他那超凡的耐心在第三次终于借到了芭蕉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急躁,要多想一想,结果肯定会出来的。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也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他第三次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牛魔王机智地斗争,才让牛魔王借给他芭蕉扇。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运用聪明才智,遇到不会的地方,换一种方法,一条路走不通时,往往会有更多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不妨试一试其它的道路。孙悟空那为民着想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老百姓不再受到火焰山上的高温,冒着生命危险去借芭蕉扇,借到芭蕉扇后,他又二话不说就到了火焰山,用芭蕉扇灭火,同时还承受着高温。最后终于艰难
地灭掉火,使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由此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为民着想,那天下会多么太平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长大以后回报祖国,用所有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嫂子,你就借我芭蕉扇用一下啦!孙悟空撒娇道。《西游记》中这个片段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因为这些了孙悟空的坚持。还记得我看完片段,我在我的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假如我就是当时是孙悟空,我会不顾危险去取芭蕉扇吗?
2.假如我是铁扇公主,我会放下孩子离开的痛苦借芭蕉扇给孙悟空吗?
3.假如我是观音,我会带着红孩儿去见他妈妈吗?
4.假如我是牛魔王,我会不来追孙悟空,叫他还芭蕉扇吗?
不当时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我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这人不会那么的深明大义,但要是你是对的我会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但前提是我不会有任何的损伤,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
1 / 4 愁没柴烧。你们说一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但你要是动我的人,那就不会了!
我佩服孙悟空的只为他人,佩服观音的深明大义,佩服铁扇公主能放下仇恨,佩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
篇3:读《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后感
读《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后感
初一(4)班朱一木
在《西游记》三借芭蕉扇这个故事中,悟空几次借扇均未成功,虽然几次都拿到了扇子,但是总因为几个小疏忽,导致与成功擦肩而过。
第一次借扇时,悟空与罗刹女杀的难舍难分,由于罗刹女的武力不高,占了下风悟空就轻敌了,疏忽了罗刹女的宝贝—芭蕉扇。在危机时刻,罗刹女拿出芭蕉扇用了吃奶的力气连扇了好几下,悟空被扇出了几千里地,罗刹女得胜回府。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样,蜀国丞相诸葛亮疏忽了先主刘备的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让马谡去守军事要地-街亭,果然,被杀的落花流水,结果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次借扇时,悟空忘了辨别扇子的真假,第三次也同样因为疏忽,被牛魔王骗取了扇子,最终还是借助天兵天将之力,拿到了扇子。
在社会中,一个疏忽,可以让一个人走上犯罪之路;
一个疏忽可能让医生把手术刀放在病人的腹中;
一个疏忽,就可能让得100分卷子最后得了99.5分。
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准备与敌人拼死一战。在战斗前夕,他让铁匠加紧干活,把他的马钉好四个马掌。可时间实在来不及了,最后一个马掌还没有钉实,国王便匆匆上了战场。在与敌军拼杀的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危险之际,马掌掉了,马因此失去平衡,国王倒在了地上,不远处的士兵以为国王被杀,纷纷撤退,结果兵败国亡。这个国王疏忽第四个马掌,这个不稳健的马不能带着他冲锋,失去
了胜利的机会。
人生也是这样,不要因为疏忽,而导致和成功擦肩而过。
2 / 4
3 / 4
4 / 4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同时看了《西游记》里的《三借芭蕉扇》的视频与文章。但是,我更喜欢原著里的《三借芭蕉扇》。
看文章有几点好处。第一点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被描写得很细腻,比如孙悟空在与牛魔王交战时,心里想:“好言好语请你不听,那我就只好动真格了。呀,吃俺老孙一棒!”而这在电视上是看不出来的。细腻的心里描写丰富了人物个性,使得人物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活灵活现,让我对人物的了解以及对《西游记》的感悟也更深了。这是我喜欢原著的第一点原因。
看文章的另一个优点是,你可以在书中描写的情节的基础上再展开自己无限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说孙悟空的虎皮裙。看书的时候我想,这虎皮裙穿上一定很舒服,没准两侧还有口袋呢!但是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虎皮裙,我觉得这种直观并不是很好。因为如果长期看电视,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你的想象力就没有那么丰富了,不是吗? 而且书上说,孙悟空在与牛魔王展开战斗时的情形是这样的:牛魔王先变成一只老鼠,孙悟空则变成了一只猫,牛魔王又变成一条狗,孙悟空则变成一只豹……但电视剧上为我们呈现的是孙悟空与牛魔王拿着棍棒在争打的场面。相比较这两种场景,我更喜欢第一种版本。拿着棍棒争打的场景,几乎每部武打小说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视频场景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孙悟空和牛魔王都很野蛮、很粗鲁。与此相反,书中给我留下的印象则是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化多端、随机应变。我相信,有相当多的读者正是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才喜欢《西游记》的。我觉得这种描写,更能体现孙悟空这个传奇人物的特点。
并且,在这之前,讲到孙悟空的师傅教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时候,书上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孙悟空的师傅打了三下孙悟空的头,然后背着手走了。那天凌晨三点,孙悟空跪在师傅床前,师父醒后,给了他一本无字天书,随后教了孙悟空七十二变。而电视剧中为我们呈现的画面是孙悟空跪在师傅床前,师傅便给了他一本书,孙悟空照着书上的内容学了七十二变。我国四大名著为何流传千古?那是因为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它的内容是经过几代人修改后的精髓。所以,我觉得这种任意篡改原着著容的行为是不对的。如果你要根据原著拍摄电视剧,那么,我觉得尊重原著里故事情节是最基本的要求。
根据以上阐述的几点理由,我更喜欢《西游记》原着里的《三借芭蕉扇》。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已经到了深秋季节,可是唐僧他们仍在走着。有一天,他们来到了火焰山,那山离这六十里远,往西去非经过它不可。在这西南方,有座翠云山,山上有个芭蕉洞,洞内有柄芭蕉扇,是个宝贝。悟空一听,说:“这样太麻烦了,我直接带你们飞过去。”可唐僧却说:“不行,我们要凭自己的力量,不能飞。”
于是,悟空就去借芭蕉扇,他一来到芭蕉洞就发现罗刹女拿着宝剑在等他了,原来是罗刹女在管理芭蕉扇,罗刹女说:“只要你能让我砍你几箭,我就把扇子借给你。”悟空说了声好就把头伸过去,可罗刹女见砍不死悟空,便想耍赖,但又想悟空武艺高强,于是就取出芭蕉扇,向悟空扇去。悟空一下子到了五万里外,灵吉菩萨出现了,给了悟空一粒定风丹,这下罗刹女的扇子不灵了。就跑回了洞中,可没想到悟空变成了一只小虫子,飞到了罗刹女的肚子里,逼罗刹女交出扇子,罗刹女没有办法,就拿了一把假的扇子,让悟空越扇火越大。
忽然,土地神出现了,他说:“要想过火焰山,就得去找牛魔王。”说完就走了。于是悟空就去找牛魔王,但牛魔王根本不理他,自己回去喝酒了。悟空见牛魔王不理自己,就自己变成牛魔王的样子,骗走了扇子。牛魔王回来以后发现扇子被偷,于是就用悟空的办法,变成猪八戒的模样,又把扇子拿了回来,后来真的猪八戒来了,他们俩一起又把芭蕉扇抢了过来。他们一起回到唐僧那里,用芭蕉扇一扇,就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火也熄灭了。最后,他们一起过了火焰山。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其中,令我深有感触的一个故事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在路过火焰山时,看见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喷吐着火焰,周围一片炽热,土地被烤的焦黑,村民们痛苦地呻吟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到地上;庄稼们一个个面无生机,脸是黑色的,个个都耷拉着脑袋……孙悟空看到这,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村民解决这些问题。接着,他又打听到,只有牛魔王的芭蕉扇才能灭掉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于是,孙悟空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冒着生命危险与牛魔王斗智斗勇,终于在第三次才将芭蕉扇借了回来,解除了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孙悟空的耐心。孙悟空每次去借芭蕉扇的时候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可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用他那超凡的耐心在第三次终于借到了芭蕉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急躁,要多想一想,结果肯定会出来的。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也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他第三次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牛魔王机智地斗争,才让牛魔王借给他芭蕉扇。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运用聪明才智,遇到不会的地方,换一种方法,一条路走不通时,往往会有更多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不妨试一试其它的道路。
孙悟空那为民着想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老百姓不再受到火焰山上的高温,冒着生命危险去借芭蕉扇,借到芭蕉扇后,他又二话不说就到了火焰山,用芭蕉扇灭火,同时还承受着高温。最后终于艰难地灭掉火,使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由此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为民着想,那天下会多么太平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长大以后回报祖国,用所有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借芭蕉扇读后感-教学范文
篇1: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四年级读后感:(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其中,令我深有感触的一个故事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在路过火焰山时,看见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喷吐着火焰,周围一片炽热,土地被烤的焦黑,村民们痛苦地呻吟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到地上;
庄稼们一个个面无生机,脸是黑色的,个个都耷拉着脑袋??孙悟空看到这,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村民解决这些问题。接着,他又打听到,只有牛魔王的芭蕉扇才能灭掉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于是,孙悟空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冒着生命危险与牛魔王斗智斗勇,终于在第三次才将芭蕉扇借了回来,解除了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孙悟空的耐心。孙悟空每次去借芭蕉扇的时候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可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用他那超凡的耐心在第三次终于借到了芭蕉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急躁,要多想一想,结果肯定会出来的。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也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他第三次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牛魔王机智地斗争,才让牛魔王借给他芭蕉扇。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运用聪明才智,遇到不会的地方,换一种方法,一条路走不通时,往往会有更多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不妨试一试其它的道路。孙悟空那为民着想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老百姓不再受到火焰山上的高温,冒着生命危险去借芭蕉扇,借到芭蕉扇后,他又二话不说就到了火焰山,用芭蕉扇灭火,同时还承受着高温。最后终于艰难
地灭掉火,使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由此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为民着想,那天下会多么太平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长大以后回报祖国,用所有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嫂子,你就借我芭蕉扇用一下啦!孙悟空撒娇道。《西游记》中这个片段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因为这些了孙悟空的坚持。还记得我看完片段,我在我的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假如我就是当时是孙悟空,我会不顾危险去取芭蕉扇吗?
2.假如我是铁扇公主,我会放下孩子离开的痛苦借芭蕉扇给孙悟空吗?
3.假如我是观音,我会带着红孩儿去见他妈妈吗?
4.假如我是牛魔王,我会不来追孙悟空,叫他还芭蕉扇吗?
不当时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我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这人不会那么的深明大义,但要是你是对的我会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但前提是我不会有任何的损伤,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们说一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但你要是动我的人,那就不会了!
我佩服孙悟空的只为他人,佩服观音的深明大义,佩服铁扇公主能放下仇恨,佩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
篇3:读《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后感
读《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后感
初一(4)班朱一木
在《西游记》三借芭蕉扇这个故事中,悟空几次借扇均未成功,虽然几次都拿到了扇子,但是总因为几个小疏忽,导致与成功擦肩而过。
第一次借扇时,悟空与罗刹女杀的难舍难分,由于罗刹女的武力不高,占了下风悟空就轻敌了,疏忽了罗刹女的宝贝—芭蕉扇。在危机时刻,罗刹女拿出芭蕉扇用了吃奶的力气连扇了好几下,悟空被扇出了几千里地,罗刹女得胜回府。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样,蜀国丞相诸葛亮疏忽了先主刘备的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让马谡去守军事要地-街亭,果然,被杀的落花流水,结果蜀国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次借扇时,悟空忘了辨别扇子的真假,第三次也同样因为疏忽,被牛魔王骗取了扇子,最终还是借助天兵天将之力,拿到了扇子。
在社会中,一个疏忽,可以让一个人走上犯罪之路;
一个疏忽可能让医生把手术刀放在病人的腹中;
一个疏忽,就可能让得100分卷子最后得了99.5分。
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准备与敌人拼死一战。在战斗前夕,他让铁匠加紧干活,把他的马钉好四个马掌。可时间实在来不及了,最后一个马掌还没有钉实,国王便匆匆上了战场。在与敌军拼杀的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危险之际,马掌掉了,马因此失去平衡,国王倒在了地上,不远处的士兵以为国王被杀,纷纷撤退,结果兵败国亡。这个国王疏忽第四个马掌,这个不稳健的马不能带着他冲锋,失去 了胜利的机会。
人生也是这样,不要因为疏忽,而导致和成功擦肩而过。
《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读后感
嫂子,你就借我芭蕉扇用一下啦!孙悟空撒娇道。《西游记》中这个片段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因为这些了孙悟空的坚持。还记得我看完片段,我在我的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假如我就是当时是孙悟空,我会不顾危险去取芭蕉扇吗?
2.假如我是铁扇公主,我会放下孩子离开的痛苦借芭蕉扇给孙悟空吗?
3.假如我是观音,我会带着红孩儿去见他妈妈吗?
4.假如我是牛魔王,我会不来追孙悟空,叫他还芭蕉扇吗?
不当时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我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我这人不会那么的深明大义,但要是你是对的我会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但前提是我不会有任何的损伤,俗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们说一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但你要是动我的人,那就不会了!
我佩服孙悟空的只为他人,佩服观音的深明大义,佩服铁扇公主能放下仇恨,佩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
四年级读后感:(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其中,令我深有感触的一个故事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师徒在路过火焰山时,看见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喷吐着火焰,周围一片炽热,土地被烤的焦黑,村民们痛苦地呻吟着,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到地上;
庄稼们一个个面无生机,脸是黑色的,个个都耷拉着脑袋„„孙悟空看到这,下定决心,一定要帮村民解决这些问题。接着,他又打听到,只有牛魔王的芭蕉扇才能灭掉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于是,孙悟空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冒着生命危险与牛魔王斗智斗勇,终于在第三次才将芭蕉扇借了回来,解除了火焰山上的熊熊烈火,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孙悟空的耐心。孙悟空每次去借芭蕉扇的时候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可是他不放弃,坚持不懈。用他那超凡的耐心在第三次终于借到了芭蕉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急躁,要多想一想,结果肯定会出来的。
孙悟空的聪明才智也值得我们学习,正是他第三次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牛魔王机智地斗争,才让牛魔王借给他芭蕉扇。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运用聪明才智,遇到不会的地方,换一种方法,一条路走不通时,往往会有更多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不妨试一试其它的道路。
孙悟空那为民着想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老百姓不再受到火焰山上的高温,冒着生命危险去借芭蕉扇,借到芭蕉扇后,他又二话不说就到了火焰山,用芭蕉扇灭火,同时还承受着高温。最后终于艰难地灭掉火,使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由此我想,如果每个人都为民着想,那天下会多么太平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现在,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长大以后回报祖国,用所有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借芭蕉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概述红孩儿、如意道长和复述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2、电视剧与原著对比,突出原著的精彩。
3、解读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感受孙悟空三性合一的特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前情回顾,导入新课
听着熟悉的歌曲(播放《西游记》主题曲),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西游的课堂。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前面的故事中,我们讲到阻碍唐僧师徒西行取经阻力最大的家族是哪个家族?(牛魔王家族)前两次的阻碍分别是什么?我请两位同学分别给我们回顾一下。(回顾40-42回红孩儿的故事和53回如意真仙的故事)
红孩儿故事:师徒取经经过号山,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纵风将唐僧慑走。悟空和八戒斗不过红孩儿,八戒也被红孩儿用计捉住。最后悟空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做了观音的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
如意真仙故事:师徒途径女儿国,唐僧、八戒误饮子母河水怀胎。悟空来取落胎泉水,如意真仙因其侄儿红孩儿被悟空请来观音降服而心生恨意,阻挠悟空取落胎泉水。悟空请沙僧帮忙,最终取到泉水为唐僧、八戒解胎。
师总结:在概括故事时,要紧扣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行,尽量减少相关情节的拓展。在历年的中考名著概括中,学生的得分情况都不容乐观,希望大家紧扣方法技巧,勤加练习。
儿子被抓走了,做父母的什么感受?(难过、憎恨)那么红孩儿的父母又会怎么对待唐僧师徒呢?让我们接着品读(西游阻力最大家族之《三借芭蕉扇》),看看这次又能有什么样的收获。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谁能在课文中分别找出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陷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
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灭妾之恨(主要) 2、分别复述三次借扇的故事。(方法:人物+地点+事件) 从所给的词语中有选择的使用来概述故事。
人物: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铁扇公主、牛魔王、红孩儿、樵夫、灵吉菩萨、土地、玉面公主、阴兵、李天王、哪吒、四大金刚
物品:定风丹、芭蕉扇、金睛兽
地点:火焰山、翠云山、小须弥山、积雷山、乱石山、芭蕉洞、摩云洞、碧波潭 示例:
一借: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满山大火,过不去。
得知铁扇公主有一把芭蕉扇,可把火扇灭。孙悟空去借,铁扇公主因为儿子的事情不肯借。孙悟空就变成一只小虫,飞进铁扇公主家,藏在一只茶杯里,在铁扇公主喝茶的时候,钻进了她的肚子,在里面翻跟斗。铁扇公主受不了,只好把扇子借给他。
孙悟空拿了扇子,就到火焰山去扇火,没想到,越扇火越大,原来铁扇公主给他的是一把假扇子。
二借:孙悟空去向牛魔王借扇子,牛魔王也因为儿子的事情,不肯借扇。在打斗中牛魔王急于赴宴而罢战。孙悟空尾随牛魔王身后进入乱石山碧波潭里,盗走牛魔王的避水金睛兽,变成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骗走了铁扇公主的真扇。
真牛魔王知道了,就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在路上等孙悟空。他假装替孙悟空拿扇子,又把宝扇骗了回去。
三借:孙悟空毫不灰心,第三次又去借扇子。这一次,他和猪八戒带着土地的阴兵一起围困牛魔王,在如来佛祖四大金刚、李天王和哪吒的帮助下打败了牛魔王,借到了宝扇,把火焰山的火扇灭了。
3、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最终的结果。 第一次:
逼
结果:假扇越煽火越大
第二次:
骗
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走 第三次:
打
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引语:刚才大家讲述的故事情节很吸引人,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在这次借扇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表现最精彩?(孙悟空)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西游整部书中都非常鲜明,他是天产石猴,长期混迹于山林,具有动物性(猴性),他又拜师求艺,学习礼仪,又具有一定的人性,学得一身武艺,神通广大,能变化,又具有凡人所不具备的神性。那么我们就找出原著中描写孙悟空的语句来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孙悟空的三性合一。
4、人物分析。 猴性:(调皮,机智、聪明)
1、变作小虫子钻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
2、拿到真扇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显摆心理,演演方法,把扇子变大却变不回去 3、尾随牛魔王,探听情况,变作假牛魔王,骑上金睛兽回芭蕉洞骗铁扇公主
4、骗到真扇子还调戏铁扇公主(你可看看我可是你亲老公!就把我缠了这许多丑勾当!不羞不羞!)
人性:(彬彬有礼)
1、对铁扇公主和牛魔王都套交情用以借扇 2、对灵吉菩萨的帮助低头作礼 3、言而有信,借扇必还
神性:(变化无穷,有法力) 1、变虫子钻铁扇公主肚子里 2、变作各种动物与牛魔王赌变化
3、变法天象地与牛魔王变成的牛精比斗 4、变作假牛魔王 5、变成蟹精探听消息
引语:孙悟空齐聚动物性、人性和神性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在整部书中,对悟空的描写大多如此,例如在大闹天宫时,他变了一座庙想骗二郎神,但是他却无法变化他的尾巴,只能把尾巴变为旗杆,最终被二郎神识破,还有他在与太上老君手下的金银童子下界为妖这一情节中,变做妖魔身边的小妖,因为屁股上的两块红不曾变去,一下子被猪八戒看破,这都反映了他神性和动物性的有机结合,在以后的《西游记》的阅读中,我们要带着他三性合一的特点,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个人物。他最后被佛祖册封为斗战胜佛,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在电视剧《西游记三借芭蕉扇》中精彩的打斗场面吧。
(出示猪八戒孙悟空和牛魔王打斗视频)
大家说他们打得精不精彩?(精彩)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么描写的?(看原著) 两者有什么区别?
1、电视就两人打,最后哪咤一个人打败牛魔王;
2、原著中神仙众多,最后被照妖镜定住才投降 大家说说电视表演好还是原著设计好?
教师总结原著的好处,例如:原著人多,更显牛魔王武艺高超,原著描写得细腻精彩,能给人想象的空间,电视剧中表现简练,场面不够宏大激烈,说明仅仅看电视剧是不够的,还要深入阅读原著。
(再看影片)你能不能把打斗场景自己讲述出来? (请学生讲并进行点评)
师总结:要想使得自己的语言精彩,那么一定要精读原著中的描写内容。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能背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像著名的文学大家郭沫若老先生,他把许多名著中的经典章节都能熟读成诵,这给我们名著阅读也提供了一种读书技巧。
三、拓展延伸,问题探究。
1、这个家族对于西行造成如此大的阻力,他们的最终结果为什么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 示例:
①出于人情味,孙悟空和牛魔王结义,考虑到情感因素,因此在红孩儿和铁扇公主那里都是彬彬有礼,对于如意真仙也是因为他是牛魔王的兄弟,没有痛下杀手(争奈你不曾犯法,二来看你令兄牛魔王的情上)。
②出于他们是有背景的妖怪,红孩儿是观音菩萨收服,而且明确是让他做善财童子;
如意真仙是牛魔王的兄弟,有牛魔王这样的靠山,孙悟空和牛魔王是结义兄弟,深知他武艺高强,因此这个家族实力雄厚,属于有背景的妖怪。
③有神仙罩着,红孩儿有观音菩萨,牛魔王有如来佛祖的法旨(因为他们武艺高超,有利用价值) 其实,作者做了如此的安排,和我给大家分析作者吴承恩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西游记》的原因一样,都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因素在里面,等到大家长大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再回读《西游记》,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2、故事中为什么安排三借这一环节,而不是一借就成功,或者为了增加取经难度而五借六借? 师总结:故事中运用“三”,增加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体现“一波三折”的精彩,那么,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利用“三”来增添自己写作内容的趣味性,让自己的文章更丰满,也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节课我们学了《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和三有关的西游故事? (如:三打白骨精、三探无底洞、唐僧三赶孙悟空、三僧战妖魔)
其实,不仅《西游记》中,出现“三”字的故事,在许多名著中都有出现,例如《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三打曾头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在现代文中出现三字的也不少,我们学过的《三颗枸杞豆》,以及我们即将学习的《三个太阳》。
四、总结
通过读了《西游记》这部名著的部分章节,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情节设计的巧妙,富有戏剧性和可读性,又能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可爱可恨,更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做人的深刻道理,西游的故事到此还远远没有结束,希望课后同学们接着选读与自己喜欢的章节,从中找取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芭蕉读后感(共6篇)
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
《大脚丫跳芭蕾》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共13篇)
相关热词搜索: 芭蕉扇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