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2022 _2022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祖国土(文本研习)单元序列写作1说理风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2022 _2022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祖国土(文本研习)单元序列写作1说理风度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时间:2025-08-03 01:38:25 浏览次数:

 说理的风度

 论说文主要是讲道理的,而且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自己所讲的道理。如何让读者接受自己所说的道理,则大有讲究。可以用逻辑折服人,可以用语言征服人,也可以用事实说服人……而在平和的语气中,细说道理,叙述故事,看上去如话家常,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理。这是说理的境界,也是说理的风度。

 说理“四要” 一、心中要有读者 说话、写文章,心中一定要有人,这人就是读者。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为双方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写文章,讲道理,实际上是在与读者交流,是在征求读者对自己观点的看法,是与读者一起讨论问题。写作中,以平等的姿态、平和亲切的语言叙事说理,才能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更有效地达到与读者交流的目的。

 如谢冕的《富有的是精神》中的一段:

 事实上,人一旦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这样专注的、系统的、全力以赴的学习机会也就随之失去了。等到工作临头,你发现罗曼·罗兰没有读过,高尔基没有读过,《离骚》没有读过,《故事新编》没有读过,但丁和普希金也没有读过,那时工作逼着你发言,你只好手忙脚乱地临时乱翻。那是应急,不是学习。匆忙中谁能把《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口吞了下来?即使吞了下来,你又能发表出什么意见呢?离开了大学,可以说,你基本上失去了大学学习的条件,那时想起那一串长长的书单,你真是悔之莫及了。

 【点评】

 这段文字是谢冕先生在北大中文系迎新会上的一段发言。谢冕设想了学生若不读书积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会后悔,从而进一步强调在大学读书积累的可贵。但他并没有端架子,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平等交流,语气亲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

 二、语言要朴素、自然 并不是只有用叠床架屋的概念、复杂的句式才能达到说理严密的效果,简单朴素的语言同样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且更有感染力。端着架子,拿概念唬人,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容易拉大与读者的距离。

 如吴晗的《谈骨气》中的一段: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 1282 年被杀害了。

 【点评】

 这段文字先简叙文天祥抗元的事实,然后由文天祥的诗句引发议论,最后讲

 述了故事的结局。全段文字语言平实、朴素。尤其是最后写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收买,慷慨就义。语言更是简洁、自然、直白,但感情充沛,使“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观点更加鲜明,论证也更加有力。

 三、要具体实在 说理看上去是要“讲理”,但道理有时是靠事实来显示的。所以,说理不要怕讲故事,故事越生动,越有吸引力,故事背后的道理就越显豁。

 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中的几段: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我生平最怕见到大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点评】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幸福在于细节。那些撇开细节而总在总体中寻找幸福的人,找到的只是荒谬。而这个深奥的道理,正是通过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表达出来的。

 四、要有个性 说理时心中要有读者,但同时也要让读者看到你。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都可以在说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不躲,不藏,磊落大方。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的一段: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点评】

 这段文字中,朱光潜先生举王若虚在《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增减,意味不同。在这里,朱光潜并不认可王若虚的改写,而且他觉得

 不妥就直接说出来,让大家讨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萧伯纳的话可分两部分,前面的一句话,涉及对已然事物的态度,要大胆质疑,由果溯因,由现象探索原因,从而懂得生活中的道理;后面一句话是对未然事物的态度,要大胆推测与设想。前者包含对现实的不满,后者则是对未来的期望。由此可以确立以下立意:“勇于创新,敢于梦想,成就精彩人生”“大胆合理质疑”“换个角度思考”等。

 写作时说理要真切自然,不可空讲道理。要联系现实,举出生活中敢于质疑而做出贡献的名人事例,也可以列举敢于梦想,追求别样精彩的例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文观摩】

 ①追求不一样的精彩 (安徽高考满分作文) 你的白天是我的黑夜,你的朝阳是我的斜日西沉,世界不是一个不变的模样,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存在模式,它存在不同的声音,演绎着不同的精彩。那么,人类对世界的追求,实际上只能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进而追求不一样的人生。②既然世界是多样的,为什么不可以多一些异样的精彩追求?

 ③小鱼可以逆流千里,只为给下一代找到理想的出生地;鲤鱼可以为了化身为龙而勇跃龙门;雄鹰可以展翅追风;蚯蚓可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能有夸父追日,就可以允许嫦娥奔月。大到鲲鹏展翅,小到蝼蚁运粮,它们都是在追求自己不一样的精彩。为什么不尊重这些不一样的追求呢?

 ④当“第一夫人”彭丽媛第一次陪同国家主席习近平亮相在世界镜头之前时,她那稳重大气、端庄得体的服饰注定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样,其服装设计师马可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马可具有创新精神,她让秦俑做她的时装模特,她把中国的泥土搬到巴黎时装周的会场,她把织布机运到皇家的后花园……为什么会这样?她要让世界了解她和她的品牌,领略

 中国创造的风采。当别人都跟着世界其他的时装周风潮追求所谓的潮流之时,她和她的团队却在想:为什么不能巧妙地运用中华文化的元素展现中国时装的真正魅力……为什么不感谢这些不一样的追求呢?它们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⑤追求不一样的精彩需要敢于突破的品质。美国白宫有一幅《向正方形致敬》的名画,这幅画由许多套在一起的正方形组成,从外向内看,是从大正方形向小正方形传递并最终消失。为什么不可以换个角度来看,你正从小正方形向大正方形行进,正在完成一个个的空间突破。我想这幅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一边是为什么会消失,一边是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完成突破。培养突破思维,突破前人不敢尝试的,突破别人不敢想的,更广阔的精彩人生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⑤追求不一样的精彩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我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⑥美国少年威尔森用他发明的价值几百美元的核辐射探测器取代了国防部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设备;另一位美国少年发明的癌症测试纸价值 3 美元只需5分钟准确率却超过 90%……他们是在别人的嘲笑或者讥讽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充满对未来的梦想,坚信“为什么不能这样”。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以不一样,最终必将获得成功,必能追求到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⑦追求不一样的精彩,思考不同的方法,尝试不同的道路。变换角度看待问题,事情可以变个样,万物可以更美妙!拥有创新精神,坚守梦想,我们可以拥有不一样的精彩!

 当一个奇思妙想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别随之而去,想想:⑧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你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享受别样的风光。

 ①标题即论点,给人以观点显豁之感。

 ②由世界的不同引入追求不一样的精彩,用反问句提出观点,增强吸引力。

 ③运用排比的句式,列举自然界的事例,在事例的对比中强化论点,说理自然,具有说服力。

 ④详述彭丽媛服装设计师马可的事例,增强论据的论证能力,事例紧扣作文材料中的“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不能这样”这两处关键性语句,并成功将这些内容和作文中心论点紧密相连,说理有风度。

 ⑤运用层进论证法,论述怎样才能追求不一样的精彩,使文章具有层次感、深度感。

 ⑥略述两个美国少年的发明,事例典型新颖,增强了说服力。

 ⑦有效地收束中间几段的分论点,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⑧用富有号召性的语言结尾,朴实自然,毫无说教之感。

 【总评】

 本文立意鲜明准确,阐释条理清晰,稳中有变。开篇由世界的不同引入追求的不同,水到渠成,自然流畅。紧接着在一系列材料的对比之中,得出结论。选材新颖典型,详略错落有致。文章选取了鲤鱼跃龙门、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马可、白宫名画、美国少年威尔森等典型事例展开议论,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典型而有说服力,从不同层面阐释内涵,使论证内容更加充实。在材料的使用上,十分注重错落有致地安排语段,详写和略写相映生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语言上,文章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和感叹句,让读者不得不接受作者的观点,大量“为什么”的使用,又使文章和高考作文的材料紧密相连,不会出现跑题或者“速构文”的现象。有些语段,作者刻意使语句句式整齐,短句居多,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关于写作,有人认为“把一件事说清”重要,有人认为“把一件事说得有趣”更重要。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写作提示】

 表明观点,说明理由,是写作此题的两个步骤。结合题目给出的两个观点展开思考和构思,不管认为哪个更重要(也可以认为二者同样重要),观点一定要明确,理由一定要充分,论述要清楚透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前面的“技法讲解”,力求做到心中有读者、语言朴素自然、说理具体实在、有个性。

 【范文示例】

 让议论生动形象起来 把一件事说清,是多数人重视并追求的,要容易些;把一件事说得有趣,却被许多人忽视,尤其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其实,精彩的议论一定是具体形象的,它拒绝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讲求生动活泼的思想展示。可以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文字可以使议论文质兼美、情理并具,使逻辑力量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展示出无与伦比的思想境界。

 在写作或演说中,要“把一件事说得有趣”,就要掌握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技巧,并且灵活熟练地运用,让文思畅通,如泉涌出,文采斐然。

 巧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审美形象。很多时候,直接说理往往枯燥单调,不妨展开联想,借用具体可感的诗词名言、事件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责任感是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巧用类比说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事论事,就理分析,有时很难把道理讲得

 清楚,分析透彻。如果变换角度,巧借“他山之石”说理,则可达到事半功倍、通俗易懂的效果。如:读书就跟到博物馆参观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比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巧用修辞手法,让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修辞是语言中的盐,有了修辞,语言才鲜活灵动,才富有生命力。善于运用修辞,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静为动,使你的语言鲜活灵动,情趣盎然,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如:友善如杏花雨,沾衣欲湿,滴滴流进你的衣领,缓缓滑入你的心田,滋润你的心灵之苗;友善如杨柳风,吹面不寒,丝丝拂过你的脸颊,轻轻拨动你的心弦,奏响你的心灵之曲。

 让议论生动形象起来的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努力去追求。“把一件事说得有趣”比“把一件事说清”更重要。

 【名师点评】

 第一段表明态度,分析原因,简洁明确。接下来,作者从“巧用诗意的语言”“巧用类比说理”“巧用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谈“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技巧”,最后一段重申“‘把一件事说得有趣’比‘把一件事说清’更重要”这一观点,既做到结构完整,又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论述过程中,作者运用较为朴素、自然的语言,举例子,打比方,让事例说话,具体而实在;同时,运用“不妨”“你也可以”“我们应该”等词语,呈现出一种与读者商量、探讨的语气,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无形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相关热词搜索: 元祖 说理 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