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中华文化(A卷基础)(原卷版)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中华文化(A卷基础)(原卷版)

时间:2025-08-02 22:10:21 浏览次数:

  第 一 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A A 卷)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共 共 5 15 题,每题 3 3 分,共 5 45 分 )

 1.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2.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恳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意在强调 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 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3.如图为位于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编磬,其形制属于春秋以来中原常见的曲折型石磬,这反映了

 A.华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B.岭南文化的优越性和包容性 C.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 4.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作者旨在说明 A.周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

 B.中国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 C.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

 D.礼乐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 5.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他还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这说明顾炎武 A.强调为学应求务实的学风 B.分析当朝政局动荡的内因 C.用民本思想批评君主专制 D.论述了君主统治的必要性 6.《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7.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8.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事异则备变” 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弱者道之用” 9.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诸子百家改变了现实政治 10.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材料中的新儒学 A.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 C.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 D.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 11.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 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 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

  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13.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 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 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 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 14.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多种唐朝时期流行的佛经题材的变文(讲唱的话本)有目连变文(讲述佛教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西征记变文(叙说唐朝时事)这些变文语言通俗,故事曲折,和尚在讲唱时、说唱并用。这反映了唐代 A.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 B.实现了对边疆有效治理 C.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 D.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异变 15.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根同源 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D.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二、材料分析题 (共 共 3 3 大题,满分 5 55 分 )

 16.(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 1400 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

  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0 分)

 (3)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5 分)

  17.(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据材料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9 分)

 (2)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但面对外来文化冲击,也并非立即就能接受,据材料二,指出

  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6 分)

 18.(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的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 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之以前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新变化的社会因素。(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5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5 分)

相关热词搜索: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