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单元专题大培优: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单元专题大培优: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时间:2025-08-02 17:38:30 浏览次数:

 八年级上学期同步单元专题大培优: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1.同学们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之后,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请你补充完整。

 (1)在使用刻度尺测量之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

 ,并找准

  的位置。

 (2)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要注明测量

  否则记录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3)某个同学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4)另一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四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3.38cm,3.40cm,3.39cm和 3.38cm,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进行多测量的目的是

  ,该木块的准确长度为

 (填字母)。

 A.3.38cm

  B.3.3875cm

  C.3.388cm

  D.3.39cm (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如图所示的秒表读数为

  s。

 2.在“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中,云云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 tB、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便于减小

  (选填“时间”或

 “路程”)的测量产生的误差。

 (3)如图甲,小车从 A 到 B 经过的路程为

  cm,若 tA、tB、tC 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乙,则小车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 BC 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5)如图丙,云云分别画了小车从 A 运动到 C 的几个图象,其中与实验相符的是

  。

 (6)B 点是 AC 的中点,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云云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vBC 偏

  ,她的做法正确吗?

  (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3.在观察吉他、二胡等弦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猜想:即使在弦张紧相同的条件下,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长短、以及材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表: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 30 0.5 D 钢 40 0.5 E 尼龙 40 0.5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1)如果小雨为了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可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研究. (2)如果小雨选择编号为 A、B 的琴弦,那么他可以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

 的关系。

 (3)如果小雨选择编号为 C、D 的琴弦,那么他可以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他这样的选择

 。(合理,不合理),原因是

 。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丽和叶子姐姐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

 ,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所示,为了验证上题中的探究结论,叶子姐姐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既能说明

 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

 (4)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5)如图,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

 ,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的越来越

  ,音调越来越

  ,此实验表明:物体振动的

  越大,音调越高。

 5.下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在加热的过程中,冰熔化之前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3)如图丙中

 (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4)若加热足够长时间,最终两支温度计示数

 (选填“最终相等”、“B 始终高于 A”)理由是

  。

 6.小伟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请指出实验中的错误操作会使温度计的示数偏

 (选填“大”或“小”)。

 (2)纠正错误后,下表是小伟记录的实验数据,从记录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则造成水的沸点低于 100℃的原因可能是当地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3)小伟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情况如图(a)(b)所示,则水沸腾前的情况是

  (选填序号“a”或“b”)。

 (4)小伟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乙)中图线 a 所示,但是觉得实验时间太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小伟采用减少水的质量的方法,则水温和时间关系大约变成图线

  ;而同组的小王则采用提高水的初温的方法,则水温和时间关系大约变成图线

  (两个空格均选填“b、c、d”)。

 (5)另一同学用一玻璃片把烧杯紧密盖住,则水的沸点将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鸡蛋很难煮熟,为了节省燃料我们可以使用

 这一器具

 解决问题。

 7.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ENF 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纸板 ENF 的作用是

 。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得到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请在图丙上画出反射光线。

 8.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 A、B 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 3cm 处,小明沿垂直板面方向将 A 以 3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 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 B 与 A 相距

 cm 才能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蜡烛 B能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 B 移去,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

  (选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小明把蜡烛 A 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会发现蜡烛 A 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 MN 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 、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3)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应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

 cm 刻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将凸透镜重新移到如图所示的位置,若将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

 (5)小明在光具座 70cm 刻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在这两个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也可以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10.在“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中,老师分给两个实验小组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探究,其中第一组拿到的是盐水,第二组拿到的是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块(不吸水)。

 (1)第一小组首先用天平测量盐水的质量,他们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取下两边的橡胶垫圈后,发现刻度盘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为止。

 (2)完成调节后,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 35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

 。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正确读数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老师指出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盐水密度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

 (3)第二小组在测量完石块质量 m 后,发现由于他们拿到的石块都比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中测量体积,请你帮助他们将下面测量方案补充完整。

 ①在烧杯中装满水,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与水的总质量 m1; ②将烧杯取下,用细线系住石块并将其放入烧杯内水中,等烧杯内的水不再溢出时,将石块留在烧杯中,用抹布将烧杯外的水擦干; ③用天平测出此时烧杯的总质量 m2。

 则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

 (用 m、m1、m2 和ρ水表示)。

 (4)各小组根据测量结果作出物体 V-m 的关系图象,老师将各组图象叠加到一起分析,如图丙所示。在评估实验时,图丙中属于第二小组实验数据的图线是

  (填“甲”或“乙”),你的理由是

 。

 八年级上学期同步单元专题大培优:期末复习实验探究专题训练答案 1.同学们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之后,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请你补充完整。

 (1)在使用刻度尺测量之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

 ,并找准

  的位置。

 (2)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要注明测量

  否则记录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3)某个同学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4)另一个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四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为:3.38cm,3.40cm,3.39cm和 3.38cm,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进行多测量的目的是

  ,该木块的准确长度为

 (填字母)。

 A.3.38cm

  B.3.3875cm

  C.3.388cm

  D.3.39cm (5)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如图所示的秒表读数为

  s。

 答案:(1)分度值;零刻度线;(2)单位;(3)B;(4)1mm;减小误差; D;(5)秒; s; 337.5。

 2.在“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中,云云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 tB、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便于减小

  (选填“时间”或“路程”)的测量产生的误差。

 (3)如图甲,小车从 A 到 B 经过的路程为

  cm,若 tA、tB、tC 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乙,则小车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 BC 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5)如图丙,云云分别画了小车从 A 运动到 C 的几个图象,其中与实验相符的是

  。

 (6)B 点是 AC 的中点,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云云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vBC 偏

  ,她的做法正确吗?

  (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

 答案为:(1)v=s / t; (2)小;时间;(3)40.0;0.2;(4)小;(5)B;(6)小;错误;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 A 到 C 的过程中通过 B 点时的速度不为 0;小车通过 AC 段的时间与 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 BC 段的时间,因此她的方案不正确。

 3. 在观察吉他、二胡等弦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猜想:即使在弦张紧相同的条件下,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长短、以及材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表: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 30 0.5 D 钢 40 0.5 E 尼龙 40 0.5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1)如果小雨为了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可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研究. (2)如果小雨选择编号为 A、B 的琴弦,那么他可以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

 的关系。

 (3)如果小雨选择编号为 C、D 的琴弦,那么他可以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他这样的选择

 。(合理,不合理),原因是

 。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答案:(1)D、E;(2)横截面积;(3)不合理;因为没有控制材料相同;(4)控制变量法。

 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丽和叶子姐姐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

 ,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所示,为了验证上题中的探究结论,叶子姐姐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既能说明

 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

 (4)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5)如图,在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

 ,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的越来越

  ,音调越来越

  ,此实验表明:物体振动的

  越大,音调越高。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振动;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幅;放大音叉的振动;(2)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3)空气;能量;(4)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5)快慢;快;高;频率。

 5.下图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中的器材安装顺序是

  (选填“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在加热的过程中,冰熔化之前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3)如图丙中

 (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4)若加热足够长时间,最终两支温度计示数

 (选填“最终相等”、“B 始终高于 A”)理由是

  。

 答案:(1)从下至上;(2)-4;升高;(3)A;4;(4)最终相等;烧杯的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石蜡和水不能继续吸热。

 6.小伟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请指出实验中的错误操作会使温度计的示数偏

 (选填“大”或“小”)。

 (2)纠正错误后,下表是小伟记录的实验数据,从记录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则造成水的沸点低于 100℃的原因可能是当地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3)小伟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情况如图(a)(b)所示,则水沸腾前的情况是

  (选填序号“a”或“b”)。

 (4)小伟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乙)中图线 a 所示,但是觉得实验时间太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小伟采用减少水的质量的方法,则水温和时间关系大约变成图线

  ;而同组的小王则采用提高水的初温的方法,则水温和时间关系大约变成图线

  (两个空格均选填“b、c、d”)。

 (5)另一同学用一玻璃片把烧杯紧密盖住,则水的沸点将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鸡蛋很难煮熟,为了节省燃料我们可以使用

 这一器具解决问题。

 答案:(1)大;(2)98;小于;(3)b;(4)b;c;(5)升高;高压锅。

 7.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ENF 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纸板 ENF 的作用是

 。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得到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丙所示。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请在图丙上画出反射光线。

 答案:(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如图 。

 8.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 A、B 是两段外形相同的蜡烛。

  (1)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 A 放在玻璃板前 3cm 处,小明沿垂直板面方向将 A 以 3c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2s 后放稳。则未点燃的蜡烛 B 与 A 相距

 cm 才能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蜡烛 B能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 B 移去,在相同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小明把蜡烛 A 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会发现蜡烛 A 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 MN 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答案:(1)像的位置;(2)18;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不能;虚;(4)不变;(5)A。

 9.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 、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3)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应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

 cm 刻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将凸透镜重新移到如图所示的位置,若将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出现清晰的像。

 (5)小明在光具座 70cm 刻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在这两个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也可以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生活中的

 (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答案:(1)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3)35;放大;(4)右;(5)望远镜。

 10.在“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中,老师分给两个实验小组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探究,其中第一组拿到的是盐水,第二组拿到的是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块(不吸水)。

  (1)第一小组首先用天平测量盐水的质量,他们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取下两边的橡胶垫圈后,发现刻度盘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为止。

 (2)完成调节后,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 35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

 。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正确读数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老师指出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盐水密度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

  。

 (3)第二小组在测量完石块质量 m 后,发现由于他们拿到的石块都比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中测量体积,请你帮助他们将下面测量方案补充完整。

 ①在烧杯中装满水,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与水的总质量 m1; ②将烧杯取下,用细线系住石块并将其放入烧杯内水中,等烧杯内的水不再溢出时,将石块留在烧杯中,用抹布将烧杯外的水擦干; ③用天平测出此时烧杯的总质量 m2。

 则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

 (用 m、m1、m2 和ρ水表示)。

 (4)各小组根据测量结果作出物体 V-m 的关系图象,老师将各组图象叠加到一起分析,如图丙所示。在评估实验时,图丙中属于第二小组实验数据的图线是

  (填“甲”或“乙”),你的理由是

 。

 答案:(1)右;(2)32g;偏大;烧杯中的盐水不能全部倒出,测得盐水的体积偏小;(3)ρ= mρ 水 / m+m 1 −m 2

 ;(4)乙;石块密度比盐水大,由图象知,质量相同时,乙图线的体积小,密度大。

相关热词搜索: 专题 上册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