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粮食问题专题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粮食问题专题

时间:2025-08-02 06:56:38 浏览次数:

  1

  粮食问题专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 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 6.4%~10.8%。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种植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1986 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 15%~20%。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 2~5℃, 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 200~300℃ ,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 2~4°, 海拔提高1000~2000m 。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 30%~50%。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 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 100~150m3 。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2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科技选种育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D

 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

  B.作物的生产性能会随着遗传性状的改良而不断提高。

 C.同等播种面积的水稻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产量更高。

 D.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于 1986 年取得了成功。

 【解析】D.1986 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B

 A.科技可使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不受海拔限制。

 B.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可使粮食产量增加。

 C.覆盖塑料薄膜可以使土壤增温 200~300℃。

 D.遥感技术可预报农业灾害,又能消灭害虫。

 【解析】A.海拔提高 1000~2000m C.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 200~300℃ D.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 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虽已解决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国家在 2019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要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 ,积极推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3 2009 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建设,确立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集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区域粮食储备成本提升,粮食跨区域流通量增加,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还鼓励应用环流熏蒸、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为保证粮食流通合理顺利,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 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的一项是(3 分)C

 A.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

 B.化肥农药带来了粮食品质问题。

 C.缺乏保障储粮品质的绿色技术。

 D.国际合作中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解析】C.由材料二,第三段第三行可知,绿色技术不属于面临的挑战,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D

 A.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法需借助于生物遗传学知识。

 B.卫星导航对无人驾驶播种机的操控有重要作用。

 C.绿色肥料既可增加粮食产量又可提升粮食品质。

 D.粮食能源化、金融化使得粮价取决于供求关系。

  4 【解析】D.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第二行可以看出,.粮食能源化、金融化使得粮价更复杂,而没有取决于供求关系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5.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最新定义为:

 “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手段

 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按照该定义,保证粮食安全需满足诸多方面的条件,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 分)

 答案示例:

 ①粮食供应的对象是所有的人。我国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确保任何地方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②粮食供应的时间没有限制。我国重视粮食仓储工作,在非收获季节一样可以保证粮食供应。

 ③粮食数量充足。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确保耕地面积,重视进口粮食,确保粮食充足。

 ④粮食质量有保证。我国重视完善仓储基础设施,使用绿色储粮技术和绿色肥料,保障粮食品质。

 ⑤粮食种类能满足人们的偏好。我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口紧缺品种,满足个性化需求。

 【评分参考】答出 3 点即可。每点 2 分,其中的“概括”和“说明”各 1 分。第③④点的“说明”都至少要答出两条,否则扣 1 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视其合理程度给分。

  材料一:

  5 粮食安全包括宏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是指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通过一个国家的粮食获取能力来反映,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粮食生产量、粮食储备量、食物净进口量。微观上是指家庭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通过一个家庭的粮食获取能力来反映,主要取决于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国家粮食安全是家庭粮食安全的保证。而家庭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470 公斤,远远高于人均 400 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现在稻谷、小麦的库存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针对新冠疫情如是说。

 中粮集团办公厅主任刘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综合生产能力也稳步提升。从 1949 年到 2018 年,粮食产量从 2263.6 亿斤提高到 13157.8 亿斤;平均亩产从 68.6 公斤提高到 374.7 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从 209 公斤增加到 470 多公斤。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资深专家组认为,未来中国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原因有二条:一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县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在从东北到海南的中东部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巨资建设的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商品粮基地,以及同时确定的 800 多个粮食主产县,都将在未来粮食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农粮科技进步将为增产提供强力支撑。我国农粮科技进步对粮食产业的贡献率,已从改革初期的 2.7%上升到 2018 年的 58.3%。今后,随着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在保证总量稳定的同时,要继续

  6 做深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质量兴农。去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1380 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 1500 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近 3 个百分点。扎实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大力推进绿色兴农。2015 年以来,我国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目前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达到 39.2%,农药利用率达到 39.8%,分别提高了 4 个和 3.2 个百分点。去年,我国新颁布实施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1152 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 97.4%。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夯实产能,理顺体系,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确保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 20%,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亩均增加农民综合收益约 500 元。

 (摘自《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14 日)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在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同时,向国际社会提供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方案。

 新加坡的《海峡时报》称,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商行业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电商解决了农民农产品滞销、农产品价格过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成功经验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根据白皮书的数据,2018 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 6.7 亿吨,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对中国来说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来说也是巨大贡献。

 (摘自《国际在线》)

  7 4. 下列有关“粮食安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现稻谷小麦的库存够全国人民吃一年,当前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B.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建设的几大商品粮基地以及确定的多个粮食主产县,将会在未来粮食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C. 随着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将更加突出,这为未来粮食增产注入巨大潜力。

 D. 外媒盛赞中国,称中国电商行业为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粮食安全是家庭粮食安全的保证,家庭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基本目标,二者相互联系并影响。

 B. 只有继续做深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我国农业的结构性矛盾这一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

 C. 在 1152 项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中,例行监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己达 97.4%,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D. 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粮食产能提高的同时,农民综合收益也增加,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6. 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坚定执行党中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②保证总量稳定,继续挖掘中国粮食增产潜力;③继续做深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

  8 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④鼓励电商行业继续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贡献。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D 项,“称中国电商行业为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分析错误,提供“中国方案”的不是电商行业。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未然变已然,原文表述为: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结合文本,对保证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要采取的措施,分析如下:

 ①根据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②根据材料二,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在保证总量稳定

  9 的同时,要继续做深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③根据材料三,中国电商解决了农民农产品滞销、农产品价格过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根据材料二,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相关热词搜索: 专题 年高 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