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学案 1 体味文化
探究点一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 .文化“ 万花筒” (1)普遍存在: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
不在;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
不在。
(2)形式各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环境。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判一判: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
答:
2 .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①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
。
判一判: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一切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答:
②从内容上看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
、语言和
等。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
特有的现象,是人类
的产物。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
、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
出来的。
想一想: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答: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
,精神产品离不开
。
探究升华 随着城市地铁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地铁文化应运而生。南京地铁推出具有南京风味的文化墙;北京地铁站推出中国元素文化墙;上海地铁推出个性纪念卡,除了卡迷们普遍追捧的生肖卡、美术题材卡和电影题材卡之外,聊斋志异卡、海上遗韵风情卡、南京路上好八连等新颖题材也将发行纪念卡。
(1)各地推出不同形式的地铁文化体现了什么道理? (2)文化为什么要通过“文化墙”、“卡”等来体现? 答:
典例 1 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探究点二
文化的力量 1 .文化的形式与实质 (1)丰富形式:
、
、
、
、
、
、
、
、
等。
(2)文化活动:文化
、
、
、
的过程。
2 .认识文化的作用 (1)文化是一种
。
(2)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醒 :
文化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碍 作用。笼统地认为 “ 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文化的双重性。
想一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答:
探究升华 红歌,舒卷着时代的风云。在革命战争年代,红歌是冲锋号,点燃志士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在和平建设时期,红歌是集结号,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红歌是人民的心声,赞颂激情燃烧的生活。岁月在变,信仰始终不能变。红歌,唱的是一种信仰,一种传承。
据此,你能说出提倡人们唱红歌的原因吗? 答:
典例 2 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户,透
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
A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
B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 人类全部的活动及其产品
D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2、下列属于文化形式的有(
)
①思想
②理论
③信仰
④法律
⑤文学
⑥政治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3、“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说明了文化是一种(
)
A社会物质力量
B社会教育力量
C社会道德力量
D社会精神力量 4、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以下活动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A.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
B.参观历史博物馆
C.到电脑城买电脑
D.农民种田 6、“心暖经济暖”,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总是和经济、政治交融
D.文化都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7、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
) A.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各自特色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8、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 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9、我们通过电脑网络、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10、第十五届 CCTV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共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类别。这反映出(
) 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1、“贵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新时期这一思想又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充分证明了(
)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 D.文化发展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 A.L 市某村委会成员换届选举投票工作展开 B.我国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 C.中德文化交流年活动拉开帷幕 D.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2.国庆长假,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游客爆满,日游客量少则 1.5 万人次左右,多则近 3 万人次,整个博物馆人满为患。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知识点二 文化的力量 3.2014 年暑假期间,全国各地学校都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周、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活动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这样要求的道理是(
) A.参加有益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 B.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多彩 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4.2014 年 3 月 5 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学雷锋”便民服务活动,通过一份小小的善行,一份恒久的支持,践行雷锋精神,向社会传递青春正能量。这说明(
) 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培养起来的 ②透过物质载体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文化是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综合提升 5.中国饮食文化底蕴丰富多彩,一道菜就是一个文化的体现,一道菜便能诠释一个文化的内涵。“吃”不仅可以满足口腹之欲,更体现了食物带给中国人的生活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说明(
) ①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优秀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离不开丰富的社会阅历。这说明文化素养是(
) A.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培养出来的 B.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7.20 世纪末,四川全兴集团宣称,在对成都锦江水井街的酿酒车间实施环保改造时,发现了 600 年前的古代酿酒作坊遗址。于是他们追溯历史,把文化掺在酒里卖,抓住多次文化事件树立水井坊品牌形象,仅仅用七年时间便取得了骄人的营销业绩。这表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C.文化对社会发展始终具有积极的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8.15 岁的广州中学生陈想突然萌发出“我要办春晚”的念头并迅速组织实施,这场由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独具创意的春晚,很快受到包括 CCTV 在内的全国百余家新闻媒体、青春杂志和门户网站热捧。“中学生春晚”随即成为百度热搜词和广州高考调研试题。中学生春晚在酷六网独家首发不到两小时点击超过三万。
材料反映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答:
相关热词搜索: 体味 学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