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党团工作
2022 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交流材料
2025-08-29人已围观
2022 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交流材料
仅供学习参考,全文免费阅读 8 2018 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交流材料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特别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XX 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群众,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工作目标,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有力地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全市民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协力书写新时代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 XX 新篇章。
以高位推动为支撑,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机制 XX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纳入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全局,统筹谋划,深入推进。抓组织领导。成立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高规格的创建启动大会,提出用两到三年实现创建目标;市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和推进会,研究推进落实具体举措;统战、民委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相关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也分别成立相应机构。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抓制度完善。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意见》以及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实施方案、督查考核方案、效能目标管理考核测评指标等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指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综合政策体系。抓物质保障。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均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抓督导考核。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五项重点工作”和“八项重大工程”细化分解到 48 个市直部门,连续两年开展“互观互学”活动,采取可量化的考核验收标准,形成创建工作互学互比、互促互进的良好氛围。
以全民创建为重点,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 XX 市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坚持不懈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领全民参与创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党政机关,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列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
机关干部年度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计划,今年又在全市部署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建“两观”教育宣讲团,编印“两观”宣传教育知识读本,编制学习辅导宣讲稿,深入各地各部门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宣讲,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水平;在社会层面,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最美 XX 人”“道德模范”评先活动,连续 20 年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通过举办“民族团结杯”篮球联赛、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社区邻里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运用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新技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小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民族理论常识和民族理论实践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杯”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实加强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知识、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载体创新为动力,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活力 XX 市紧紧围绕自治区“585”创建规划,立足高校聚集、流动人口较多、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特点,将创建工作与城市民族工作、基层党建、扶贫攻坚、智慧城市等有机融合,探索实践“创建+”和“连片联创”创建模式,有效拓展了创建领域,有力放大了创建效应。先后培育打造了“在全国率先建立家事审判合议庭,妥善化解各族群众家事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兴庆区法院、“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兴庆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美滋养师生共同进步”的兴庆区第五小学、“产业富村树信心、生态美村暖人心、团结兴村结同心、和谐安村聚民心”的永宁县新华中心村等一批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创建示范单位,为全市创建工作不断注入时代内涵,增添持久动力。近五年来,全市共涌现出 15 个国家级、138 个自治区级、322 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有效发挥了创建示范引领作用。
以服务管理为突破,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水平 XX 市不断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苏州、大连、合肥等城市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双向协作机制;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345”服务管
理模式,在社会保障、就业咨询、法律援助、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切实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让广大群众特别是来银创业就业人员能够深切感受到“身在 XX、如在家乡”的温暖;全市 130 余个城市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因地制宜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西夏区共享社区通过开展“同心联盟”和“三联三互”等服务群众举措,贺兰县利民社区运用“五微”工作法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大家庭,构建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2017 年 XX 市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基础 XX 市坚持不懈地抓保障改善民生,财政新增财力的“两个 80%”用于民生,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住房保障、交通等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使各族群众感受到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市财政每年安排 500 万元(2017 年增至 800 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资金,近五年争取国家、自治区民族发展项目 267 个 7115 万元(其中在闽宁镇、月牙湖乡等移民乡镇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 46 个,扶持资金 1481 万元,培育打造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 18 个),有 52 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贸民品企业名录,有力地支持了民族企业发展,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规范管理为保障,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环境 XX 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持续在宗教界开展“学系列讲话精神、走中国化之路”宣讲活动,全面推进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场所活动,覆盖近 300 座场所;组织开展讲经说法、神学思想建设活动,深入挖掘宗教积极因素,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阐释,推动宗教思想建设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全市宗教界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累计创建国家级14 座、自治区 62 座、市级 361 座。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团结
经验交流
示范
仅供学习参考,全文免费阅读 8 2018 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交流材料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自治区成立 60 年来,特别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XX 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群众,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工作目标,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有力地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全市民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协力书写新时代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 XX 新篇章。
以高位推动为支撑,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机制 XX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纳入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全局,统筹谋划,深入推进。抓组织领导。成立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高规格的创建启动大会,提出用两到三年实现创建目标;市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和推进会,研究推进落实具体举措;统战、民委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相关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也分别成立相应机构。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抓制度完善。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意见》以及创建工作任务分解实施方案、督查考核方案、效能目标管理考核测评指标等系列配套文件,形成指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综合政策体系。抓物质保障。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均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抓督导考核。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五项重点工作”和“八项重大工程”细化分解到 48 个市直部门,连续两年开展“互观互学”活动,采取可量化的考核验收标准,形成创建工作互学互比、互促互进的良好氛围。
以全民创建为重点,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格局 XX 市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坚持不懈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育引领全民参与创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党政机关,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列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
机关干部年度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计划,今年又在全市部署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建“两观”教育宣讲团,编印“两观”宣传教育知识读本,编制学习辅导宣讲稿,深入各地各部门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宣讲,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水平;在社会层面,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最美 XX 人”“道德模范”评先活动,连续 20 年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通过举办“民族团结杯”篮球联赛、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社区邻里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运用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新技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小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民族理论常识和民族理论实践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杯”征文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实加强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知识、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载体创新为动力,激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活力 XX 市紧紧围绕自治区“585”创建规划,立足高校聚集、流动人口较多、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迅速的城市特点,将创建工作与城市民族工作、基层党建、扶贫攻坚、智慧城市等有机融合,探索实践“创建+”和“连片联创”创建模式,有效拓展了创建领域,有力放大了创建效应。先后培育打造了“在全国率先建立家事审判合议庭,妥善化解各族群众家事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兴庆区法院、“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兴庆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美滋养师生共同进步”的兴庆区第五小学、“产业富村树信心、生态美村暖人心、团结兴村结同心、和谐安村聚民心”的永宁县新华中心村等一批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创建示范单位,为全市创建工作不断注入时代内涵,增添持久动力。近五年来,全市共涌现出 15 个国家级、138 个自治区级、322 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有效发挥了创建示范引领作用。
以服务管理为突破,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水平 XX 市不断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苏州、大连、合肥等城市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双向协作机制;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345”服务管
理模式,在社会保障、就业咨询、法律援助、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切实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让广大群众特别是来银创业就业人员能够深切感受到“身在 XX、如在家乡”的温暖;全市 130 余个城市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因地制宜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西夏区共享社区通过开展“同心联盟”和“三联三互”等服务群众举措,贺兰县利民社区运用“五微”工作法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社区大家庭,构建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2017 年 XX 市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基础 XX 市坚持不懈地抓保障改善民生,财政新增财力的“两个 80%”用于民生,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住房保障、交通等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使各族群众感受到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市财政每年安排 500 万元(2017 年增至 800 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资金,近五年争取国家、自治区民族发展项目 267 个 7115 万元(其中在闽宁镇、月牙湖乡等移民乡镇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 46 个,扶持资金 1481 万元,培育打造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 18 个),有 52 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贸民品企业名录,有力地支持了民族企业发展,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以规范管理为保障,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环境 XX 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持续在宗教界开展“学系列讲话精神、走中国化之路”宣讲活动,全面推进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场所活动,覆盖近 300 座场所;组织开展讲经说法、神学思想建设活动,深入挖掘宗教积极因素,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阐释,推动宗教思想建设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全市宗教界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累计创建国家级14 座、自治区 62 座、市级 361 座。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团结
经验交流
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