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奉献信念 -- 基层卫生院工作调研
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统一部署,“根在基层情系民生”093 团一行 10 人,在**省 xx 市 xx 乡卫生院开展调研,了解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学习“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一、调研地点独一无二 (一)“鄱阳明珠” xx 乡位于**鄱阳湖中,距 xx 市 65 公里,距 xx 县 70 公里,由南山岛、矶山岛构成,被称作是“鄱阳明珠”。全乡陆地面积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3000 人。每年的 5-9 月是丰水期,鄱阳湖水位上涨,两个岛的四周一片汪洋。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的正是这个地方。
(二)“瘟神之岛” xx 乡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瘟神岛”,草洲下面布满血吸虫寄居的钉螺。xx 乡卫生院承担着重要的血吸虫病的防治任务,是鄱阳湖唯一的湖区医疗卫生机构。岛上没有村一级的卫生室,没有私人诊所和零售药店,乡卫生院是岛上居民看病首选的唯一机构。
(三)xx 守护神 xx 乡卫生院院长陈凡经先生是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最美乡村医生。他是土生土长的 xx 人,1974 年至今已经在岛上工作了40 年。40 年里,他走遍了岛上的每一个角落,给岛上每一户人家看过病。因为反复接触疫病和疫水,他多次感染了血吸虫病,
肝脏已经纤维化。儿女多次让他一起去县城生活,他也有机会调到县城医院或行政机构工作,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他说,他舍不得他的乡亲,他要一辈子守护他的乡亲,守护 xx 岛。在岛上的 5 天,我们就是和这样一位中国最美乡村医生一起度过。
二、调研感触喜忧参半 在 xx 乡的调研活动充实而紧凑,我们深入到医院每个岗位观摩,与每一名医生、护士和职工谈心,与男女老少不同患者交流,我们还走乡串户,走到农户家里访谈,为了解更多情况,我们还同县卫生局长、乡党委书记、乡农医站、社保所负责人座谈,交流。几天调研,感触是喜忧参半。喜有三点,忧有三点。
一喜,xx 乡血吸虫的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进入 90 年代,xx 乡的血吸虫感染率已经下降到 10%左右,近年来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连续多年没有新发病人。岛上人均寿命超过 70 岁。晚血病人能够得到有效的诊治,且不必花费太多的费用。xx 乡卫生院成为了 xx 市唯一可承担晚期血吸虫病治疗的卫生院,许多来自其他疫区的病人都要到 xx 乡卫生院来就诊。可以说,当下xx 乡的血吸虫病处于可防、可控、可治的状态。
二喜,有关加强农村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医改措施基本得到了落实,取得了成效。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乡参合率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 xx%以上,岛上居民除危及生命的疾病,绝大多数看病首选乡卫生院,医疗费用负担得以减轻,真正达到了“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的好局面。
另一方面,基本药物政策也得到了落实,实现了基本药物的统一招标、采购和配送,对于血吸虫病防治需要的非基本药物,也能够通过专门途径申请解决。
三喜,xx 乡医患关系和谐融洽。这里既没有“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没有“医闹”、“医患纠纷”。医生关心病人,病人也相信医生会对自己负责。更为重要的是,陈院长以及卫生院职工身上那种扎根、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岛上的居民。我们访谈的每一位患者、普通村民都对陈院长和卫生院赞誉有加。
在看到喜的一方面的同时,我们对于 xx 乡卫生院的未来也有着深深的忧虑。
首先是 xx 乡卫生院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当前,卫生院中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有 3 名,其中 2 名还是自考本科,医务人员中一半左右未接受过正规的医学学历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不了全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卫生人才短缺是卫生院发展的“瓶颈”。不仅如此,卫生院还面临人才招聘难;人才培养难;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xx 乡自然条件艰苦,卫生人才引进难。20XX 年至今,卫生院已 8 年未新进编制内人员。而且,现行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搞“一刀切”,xx 市事业单位进人必须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且还规定了 1:5 的开考比例。而 xx 乡卫生院招录的岗位一般无人问津,偶尔有 1 个人报,也因达不到开考比例,不得不取消。
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离 xx 远,在外生活成本较高,卫生院虽然鼓励职工进修,但职工往往出于家庭及经济原因考虑,不愿意去。
与人才引进难、培养难相比,人才流失问题更加严峻。据陈院长介绍,19xx 年以来,医院已有 14 名职工非正常离职,且大多数都是有经验、工作能力突出者,主要流入县级医疗机构或条件较好的其他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又招不到有学历的专门人才,严重削弱了基层卫生院的力量,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直接导致我们的第二忧——卫生院的整体发展堪忧。虽然,新医院大楼即将建成,但是,xx 乡的经济现状不改变,基层卫生事业单位招聘政策不改变,卫生院的业务发展困难依然很难克服。
当下的卫生院,就是靠几名老医生支撑局面,老百姓有病,也喜欢找有经验的老医生。有位受人尊敬的“名医”,每天多的时候能看四五十个病人,但是尴尬的是,他至今未能解决医师执业资格问题,严格来说,是无证行医,非法行医,这也成了陈院长的一块心病。陈院长本人也因快到退休的年龄。他退下来,卫生院怎么办,这些都是医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忧,成也农合,败也农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看病所需要花费的钱确实是少了,但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形,就是农民开始滥用药物,过度医疗。卫生院工作人员向我们反映,农民只要身体稍感不适,有个头痛脑热,实际检查并没有
太大问题,就坚持要求卫生院为其打点滴,医生好心劝说,拒绝,则会被认为你医术不高。这些都反映了新农合政策在管理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三、调研收获沉甸甸 五天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些情况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些进展,体会到了基层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奉献精神,尤其是与精力充沛的最美乡村医生吃住在一起,有很多收获。
(一)思想的洗礼:扎根?奉献?信念 陈凡经院长四十年如一日坚守,放弃了县城优越的生活条件,把维护 xx 人的健康作为自己的信念和毕生追求。还有 8 个月即将退休,仍然坚持早上八点准时出勤。在我们眼里,陈院长是个有信念的人,有大爱的人,这种信念和爱,支撑着陈院长把根深深地扎在 xx 乡,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这种耐得住寂寞的专注,对事业的忠诚和追求和强烈的使命感,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人学习的。
(二)行动的指南:基层意识?群众意识 这次调研,我体会到了基层情况的复杂,基层工作的千头万绪。中央的政策到了基层,有时不可避免地会走了样,变了形,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出现的这些状况,恐怕也是当初政策制定者所意想不到的。在同 xx 乡政府、村委会工作人员多次交流中,真心感受到基层的干部面临的挑战多、困
难大,但他们想法也多,办法也多。基层的工作,基层的干部群众值得尊敬。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根扎在基层,这个意识将成为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不懈的追求:学习?实践?再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了解现实,了解国情,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只有到基层锻炼和实践,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政策更符合基层的实际,产生好的效果。这次调研的结束,不是活动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要把在基层学到的东西,受到的触动,用到本职工作中,让自己成长成熟起来,敢于担当,能够担当。这将是我今后不懈追求的一个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卫生院 扎根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