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20注安,,技术,通关300题讲义

20注安,,技术,通关300题讲义

时间:2025-08-02 17:57:51 浏览次数:

 第一章机械安全技术 【 考情分析 】

 近五年真题分值分布 本章分值 2013 24 2014 25 2015 22 2017 17 2018 23 考点一机械危险部位 (2013)机械设备中运动机械的故障往往是易损件的故障。因此,在设计制造中应保证易 损件的质量,在运行过程中应该对零部件进行检测。下列机床的零部件中,需要重点检测 的是( )

 A、轴承、齿轮、叶轮、床身 B、床身、传动轴、轴承、齿轮 C、传动轴、轴承、齿轮、叶轮 D、刀具、轴承、齿轮、叶轮 【答案】C 【解析】机床的危险部位有:(1)静止部件:切削刀具与刀刃,突出较长的机械部分,毛坯、 工具和设备边缘锋利飞边及表面粗糙部分,引起滑跌坠落的工作台。(2)旋转部件:旋转部 分,轴,凸块和孔,研磨工具和切削刀具。(3)内旋转咬合:对向旋转部件的咬合,旋转部 件和成切线运动部件面的咬合,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咬合。(4)往复运动或滑动:单向运 动,往复运动或滑动,旋转与滑动组合,振动。(5)飞出物:飞出的装夹具或机械部件,飞 出的切屑或工件。

 (2017)2009年

 10月

 24日

  10时,某公司钻床工胡某和张某在流水线组合钻台位进行

  C70 中梁板座和心盘的打孔作业。胡某按下卡紧装置自动运行程序按钮后,张某离开操作台进 入组合钻一端狭窄的设备空间内,左手扶中梁侧翼面,右手拿手电侧身观察;此时卡紧装 置开始动作,将张某的左手挤在卡紧装置与中梁侧翼面之间,使其左手严重受伤。根据以 上描述,可判断导致此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 A.旋转的钻头、狭窄的空间、滑动的钻台 )。

 B.锋利的钢板、运动的卡紧装置、滑动的钻台 C.狭窄的空间、运动的卡紧装置、运动部件与静止部件的组合 D.旋转的钻头、锋利的钢板、运动部件与静止部件的组合 【答案】C (2018)(多选)旋转机械的运动部分是最容易造成卷入危险的部位,为此,应针对不同类 型的机械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以减少卷入危险的发生。下列针对机械转动部位的防卷入措 施的要求中,正确的有( )。

 A.无凸起光滑的轴旋转时存在将衣物挂住,并将其缠绕进去的危险,故应在其暴露部分安装 护套

 B.对于有凸起部分的转动轴,其凸起物能挂住衣物和人体,故这类轴应做全面固定封闭罩 C.对于辊轴交替驱动辊式输送机,应在运动辊轴的上游安装防护罩 D.对于对旋式轧辊,即使相邻轧辊的间距很大,也有造成手臂等被卷入的危险,应设钳型罩 防护 E.通过牵引辊送料时,为防止卷入,应采取在开口处安装钳型条、减小开口尺寸的方式进行 防护 【答案】ABD 【解析】转动的危险部位有:

 1.转动轴(无凸起部分):当轴旋转时,无论其多光滑,都可能会将松散的衣物等挂住,并 将其缠绕在轴上。由于没有适当的位置来安装固定式防护装置,一般是通过在光轴的暴露部 分安装一个松散的护套来对其进行防护,护套和轴可以相互滑动。

 2.转动轴(有凸起部分):在旋转轴上的凸起物不仅能挂住衣物,造成缠绕,而且当人体和 凸起物相接触时,还能够对人体造成伤害。具有凸起物的旋转轴应利用固定式防护罩进行全 面封闭。

 3.对旋式轧辊:即使相邻轧辊的间距很大,但是操作人员的手、臂以及身体都有可能被卷入。

 一般采用钳型防护罩进行防护。

 4.牵引辊:当操作人员向牵引辊送入材料时,人们需要靠近这些转辊,风险较大。可以安 装一个钳型条来提供保护。不得以减小开口尺寸的方式进行送料。

 5.辊式输送机(辊轴交替驱动):应该在驱动轴的下游安装防护罩。

 (2019·模拟)机械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部位,在人操纵机械的过程中对人造成伤害。

 下列关于机 械的危险部位防护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凸起的转动轴,光滑暴露部分可以装一个和轴可以互相滑动的护套 B.对于有凸起的转动轴,可以使用固定式防护罩对其进行全封闭保护 C.对于辊轴交替驱动的辊式输送机,可以在驱动轴的上游安装防护罩 D.对于常用的牵引辊,可以安装钳型条通过减少间隙提供保护 【答案】C 考点二齿轮及皮带危险性 (2012)齿轮、链条、皮带、联轴器等都是常用的机械传动机构。机械传动机构运行中处 在相对运动的状态,会带来机械伤害的危险。下列机械传动机构部位中,属于危险部位的 是( )。

 A.齿轮、齿条传动的齿轮与齿条分离处 B.皮带传动的皮带轮的中间部位 C.联轴器的突出件 D.蜗杆的端部 【答案】C (2013)链轮、齿轮、皮带、连轴结、涡轮、涡杆等都是常用的机械传动机构。各种机械 传动机构的特点不同。其中,皮带传动的特点是( )。

 A.过载保护能力强

 B.传动精度高 C.维护不方便 D.静电危险小 【答案】A (2018)皮带传动的危险出现在皮带接头及皮带进入到皮带轮的部位,通常采用金属骨架 的防护网进行防护,下列皮带传动系统的防护措施中,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皮带轮中心距在 3m以上,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进行防护 B.皮带宽度在 15cm以上,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进行防护 C.皮带传动机构离地面 2m以上,皮带回转速度在

 9m/min以下,未设防护 D.皮带传动机构离地面 2m以下,皮带轮中心距在

 3m以下,未设防护 【答案】C 【解析】皮带传动装置防护罩可采用金属骨架的防护网,与皮带的距离不应小于 50mm。一 般传动机构离地面 2m以下,应设防护罩。

 但在下列

 3种情况下,即使在离地面

 2m以上也应加以防护:皮带轮中心距之间的距离在 3m以上;皮带宽度在

 15cm以上;皮带回转的速度在

 9m/min以上。

 考点三砂轮机安全技术 (2013)砂轮机是机械工厂最常用的机械设备之一。砂轮质量易碎、转速高、使用频繁, 容易发生伤人事故。某单位对下图所示砂轮机进行了一次例行安全检查。下列检查记录中 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砂轮机无专用砂轮机房,砂轮机正面装设有高度 2m的固定防护挡板 B.砂轮法兰盘(卡盘)的直径为 100mm,砂轮直径为

 300mm C.左右砂轮各有一个工人在磨削工具 D.砂轮防护罩与主轴水平线的开口角为 60度 【答案】C 【解析】砂轮机应采用固定班房,如无固定班房,应设置不低于 1.8m的防护挡;在砂轮与 法兰盘之间应加装直径于卡盘直径 2mm、厚度为 1~2mm的软垫;砂轮法兰盘直径不得小 于被安装砂轮直径的 1/3,且砂轮直径磨损到比法兰盘大 10mm应更换砂轮片;砂轮防护罩 在主轴水平面以上开口角度不允许超过

 65°;两人共用

 1台砂轮机同时操作,应严格禁止; 此外,砂轮圆周表面与挡板间隙应小于 6mm。

 (2014)如下图所示,砂轮机的砂轮两侧用法兰压紧,固定在转轴上。法兰与砂轮之间需 加垫软垫。砂轮柱面在使用中会逐渐磨损。下列关于砂轮机安装和使用的要求中,正确的 是( )。

 A.软垫厚度应小于

 1mm B.压紧法兰直径不得小于砂轮直径的

 1/4 C.砂轮直径不大于压紧法兰直径 10mm时应更换砂轮 D.砂轮的圆柱面和侧面均可用于磨削,必要时允许两人同时操作 【答案】C

 (2017)防护罩是砂轮机最主要的防护装置、下列关于砂轮机及其防护罩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 )。

 A.防护罩的开口角度在主轴平面以上不允许超过 65℃ B.挡屑屏板安装于防护罩上开口正端,宽度应等于防护罩宽度 C.防护罩在主轴水平以上开口不小于 30℃时必须设挡屑屏板 D.砂轮圆周表面与挡板的间隙应小于

 6mm 【答案】B (2018)砂轮装置由砂轮、主轴、卡盘、垫片、紧固螺母组成,如图所示。砂轮装置安全 防护的重点是砂轮,砂轮的安全与主轴和卡盘等组成部分的安全技术措施直接相关。下列 针对砂轮主轴和卡盘的安全要求中,正确的有()。

 A.卡盘与砂轮侧面的非接触部分应有小于 1.5mm的间隙 B.一般用途砂轮卡盘直径不得小于砂轮直径的

 1/3 C.主轴端部螺纹应足够长,保证整个螺母旋入压紧 D.主轴螺纹部分延伸到紧固螺母的压紧面内,但不得超过砂轮最小厚度内孔长度的

 1/2 E.砂轮主轴螺纹旋向与砂轮工作时旋转方向相同 【答案】BCD 【解析】(新教材新增)砂轮主轴端部螺纹应满足防松脱的紧固要求,其旋向须与砂轮工作 时旋转方向相反;端部螺纹应足够长,切实保证整个螺母旋入压紧 ,主轴螺纹部分须延伸到 压紧螺母的压紧面内,但不得超过砂轮最小厚度内孔长度的二分之一;卡盘与砂轮侧面的非 接触部分应有不小于 1.5mm的足够间隙。

 (2019·模拟)砂轮机是用来刃磨各种刀具、工具的常用设备。砂轮机除了具有磨削机床的 某些共性要求外,还具有转速高、结构简单、适用面广、一般为手工操作等特点。下列关于 砂轮机的安全要求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端部螺纹应满足放松脱紧固要求,旋转方向与砂轮工作相同,砂轮机应标明旋转方向 B.砂轮卡盘直径不得小于砂轮直径的 1/3,切断用砂轮卡盘直径不得小于砂轮直径的 1/4,卡 盘各表面平滑无锐棱,夹紧装配后,与砂轮机接触的环形压紧面应平整、不得翘曲 C.防护罩的总开口角度不大于 90°,在主轴水平面以上开口角度不超过

 65° D.砂轮与工件托架之间的距离最大不应超过

 3mm 【答案】A 考点四机械设备安全距离 (2014)某公司购置了一台 24m长的大型龙门铣床,安装时,该设备与墙、柱之间的安全 距离至少是( A.0.6 )m。

 B.0.9 C.1.2 D.1.5 【答案】B 【解析】设备与墙、柱距离(以活动机件的最大范围计算),大型设备≥0.9m,中型设备≥ 0.8m,小型设备≥0.7m,在墙、柱与设备间有人操作的应满足设备与墙、柱间和操作空间

 的最大距离要求。

 (2015)为了保证厂区内车辆行驶、人员流动、消防灭火和救灾,以及安全运送材料等需 要,企业的厂区和车间都必须设置完好的通道,车间内人行通道宽度至少应大于( )。

 A.0.5m B.0.8m C.1.0m D.1.2m 【答案】C 【解析】车间安全通道的要求:通行汽车的宽度>3m,通行电瓶车的宽度>1.8m,通行手推 车、三轮车的宽度>1.5m,一般人行通道的宽度>1m。

 (2019·模拟)生产厂区和生产车间的通道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输的关键,也是发生安全 生产事故时最主要的撤离路径,下列关于机械制造厂区及车间通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主要生产区的道路应环形布置,近端式道路应有便捷的消防车回转场地 B.车间内横向主要通道宽度不小于 2000mm,次要通道宽度不小于

 1000mm C.主要人流与货流通道出入口分开设置,不少于 1个出入口 D.工厂铁路不宜与主干道交叉 )。

 【答案】C 【解析】机械制造场所通道要求:

 主要生产区的道路应环形布置,近端式道路应有便捷的消防车回转场地,道路上管架和栈桥 等,在干道上净高不得小于

 5m. 车间通道:分为纵向主要通道、横向主要通道和机床之间的次要通道。横向主要通道宽度不 小于 2000mm,次要通道宽度不小于 1000mm。主要人流与货流通道出入口分开设置,不少 于 2个,厂房大门净宽度应比最大运输件宽度大

 600mm,净高度大 300mm。工厂铁路不宜 与主干道交叉。

 考点五冲压剪切机床安全技术 (2014)剪板机用于各种板材的裁剪,下列关于剪板机操作与防护的要求中,正确的是 ( )。

 A.不同材质的板料不得叠料剪切,相同材质不同厚度的板料可以叠料剪切 B.剪板机的皮带、齿轮必须有防护罩,飞轮则不应装防护罩 C.操作者的手指离剪刀口至少保持 100mm的距离 D.根据被裁剪板料的厚度调整剪刀口的间隙 【答案】D 【解析】选项

 A应为,不准同时剪切两种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板料,不得叠料剪切;选 项

 B应为,剪板机的皮带、飞轮、齿轮以及轴等运动部位必须安装防护罩;选项

  C应为, 操作者的手指离剪刀口至少保持 200mm的距离。

 (2017)冲压作业过程中,冲压事故可能发生在各作业环节。同时,冲压设备类型、模具、 形式对作业安全性也有很大影响。当操作者的手处于冲头与冲模之间时冲头下落,就很可 能造成冲手事故。造成这种事故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件滑脱 B.设备故障或操作错误 C.设备润滑不良 D.模具缺陷 【答案】B 【解析】冲压作业的事故原因中包括:设备结构具有的危险、动作失控、开关失灵和模具的 危险等。冲压事故有可能发生在冲压设备的各个危险部位,但以发生在模具的下行程为绝大 多数,且伤害部位主要是作业者的手部。这是设备缺陷和人的行为错误造成的事故。

 (2018)使用冲压剪切机械进行生产活动时,存在多种危险有害因素并可能导致生产安全 事故的发生。在冲压剪切作业中,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A.噪声危害、电气危险、热危险、职业中毒、振动危害 B.机械危险、电气危险、辐射危险、噪声危害、振动危害 C.振动危害、机械危险、粉尘危害、辐射危险、噪声危害 D.机械危害、电气危险、热危险、噪声危害、振动危害 【答案】D )。

 (2019·模拟)冲压机常采用的安全防护控制类型有:双手操作式、光电感应保护装置,对 于光电感应式安全防护控制有具体的要求,下列关于该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护高度不低于滑块最大行程与装模高度调节量之和,保护长度要求能覆盖危险区 B.光电保护幕被遮挡,滑块停止运行后,恢复通光,滑块恢复运行 C.光电感应装置在滑块回程时仍起作用,此期间保护幕破坏,滑块停止运行 D.光电感应装置不具备对自身故障进行检查控制,但有失效报警装置 【答案】A 【解析】光电保护装置要求:

 (1)保护高度不低于滑块最大行程与装模高度调节量之和,长度能覆盖危险区; (2)具备自保功能:保护幕被遮挡,滑块停止运行后,即使恢复通光,装置仍保持遮光状 态,滑块不能恢复运行,必须按动“复位”按钮。

 (3)具备回程不保护功能:滑块回程时不起作用,此期间保护幕破坏,滑块也不停止运行。

 (4)具备自检功能:可对自身故障进行检查控制;响应时间不得超过 20ms,具备抗干扰性。

 考点六木工机械安全技术 (2013)木工机械刀轴转速高、噪声大,容易发生事故,下列危险有害因素中,属于木工 机械加工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是( A.高处坠落 )。

 B.热辐射 C.粉尘 D.电离辐射 【答案】:C 【解析】木工机械危险有害因素包括:

 机械伤害、火灾和爆炸、木材的生物、化学危害、木粉尘危害、噪声和振动危害。

 (2014)在木材加工的诸多危险因素中,木料反弹的危险性大,发生概率高,下列木材加 工安全防护的措施中,不适于防止木料反弹的是( A.采用安全送料装置 )。

 B.装设锯盘制动控制器 C.设置防反弹安全屏护装置 D.设置分离刀 【答案】B (2015)木工平刨刀具主轴转速高,手工送料、木料质地不均匀等给木工平刨操作带来安 全风险,为预防事故应采取全面的安全措施。下列关于木工平刨的安全技术措施中,错误 的是( )。

 A.采用安全送料装置替代徒手送料 B.必要位置装设防护套或防护罩、防护挡板 C.刨刀刃口伸出重不超过刀轴外缘

 3mm D.刀具主轴为圆载面轴 【答案】C 【解析】木工圆刨床安全要求:

 (1)必须使用圆柱形刀轴,禁止使用方刀轴。

 (2)压力片外缘应与刀轴外缘相合。

 (3)刨刀刃口伸出量不能超过刀轴外径 1.1mm。

 新增要求:

 (4)组装后的刀轴须经强度试验和离心试验,试验后的刀片不得有卷刃、崩刃或显著磨钝 现象。

 (5)刀轴的驱动装置所有外露旋转件都必须有牢固可靠的防护罩,并在罩上标出单向转动 的明显标志;须设有制动装置,在切断电源后,保证刀轴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转动。

 (2017)木工平创床最常见的危险事件是伤害手指,因此应为这类设备配备有效的安全防 护装置。下列关于木工平创床安全防护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创刀刃口伸出量不能超过刀轴外径

 1.2mm B.在最大加工宽度大于 100mm的刨床上,可采用桥式防护装置或扇形板式防护装置 C.平刨床上应安装导向板,导向板应不使用工具就能在整个刀轴长度上侧向可调 D.导向板前面和后面的防护装置应设计成不将其拆卸就不能将其移出工作位置的形式 【答案】B (2019·模拟)在木材加工过程中,用旋转或固定刨刀加工木料的平面或成形面的木工机床 叫做刨床,使用的较多的刨床是木工平刨床。木工平刨床可能产生危险的地方有:作业平 台、刨刀轴和加工区域。下列关于木工平刨床关于刀轴的安全技术措施的说法中,正确的 有( )。

 A.刨床刀轴处开口量应尽量小,使刀轴外露区域小,但开口应兼顾加工安全、排屑降噪的需 要 B.刨刀片径向伸出量不得大于

 5.1mm C.刀轴的驱动装置所有外露旋转件都必须有牢固可靠的防护罩,并在罩上标出单向转动的明 显标志 D.木工平刨床的刀轴必须使用方刀轴,严禁使用圆刀轴

 E.组装后的刀轴需经强度试验和离心试验,试验后的刀片不得有卷刃、崩刀或显著磨钝现象 【答案】ACE 考点七热加工安全技术 (2015)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 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锻件的加工方法。锻造生产中存在多种危险有害因素。下 列关于锻造生产危险有害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噪声、振动、热辐射带来职业危害,但无中毒危险 B.红热的锻件遇可燃物可能引燃成灾 )。

 C.红热的锻件及飞溅的氧化皮可造成人员烫伤 D.锻锤撞击、锻件或工具被打飞、模具或冲头打崩可导致人员受伤 【答案】A 【解析】铸造作业安全操作:浇注作业一般包括烘包、浇注和冷却三个工序。浇注前检查浇 包是否符合要求,升降机构、倾转机构、自锁机构及抬架是否完好、灵活、可靠;浇包盛铁 水不得太满,不得超过容积的 80%,以免洒出伤人;浇注时,所有与金属溶液接触的工具, 如扒渣棒、火钳等均需预热,防止与冷工具接触产生飞溅。铸件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将其从 砂型中取出,并从铸件内腔中清除芯砂和芯骨的过程称为落砂。

 (2017)下列铸造工序中,存在职业危害种类最多的工序是( )。

 A.备料工序 B.模型工序 C.浇铸工序 D.落砂清理工序 【答案】C (2018)为降低铸造作业安全风险,在不同工艺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安全操作措施。下列铸 造作业各工艺阶段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配砂时应注意砂子、铸造飞边等杂物伤人 B.落砂清理时应在铸件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取出 C.制芯时应设有相应的安全装置 D.浇注时浇包内盛铁水不得超过其容积的

 85% 【答案】D 【解析】铸造作业安全操作:浇注作业一般包括烘包、浇注和冷却三个工序。浇注前检查浇 包是否符合要求,升降机构、倾转机构、自锁机构及抬架是否完好、灵活、可靠;浇包盛铁 水不得太满,不得超过容积的 80%,以免洒出伤人;浇注时,所有与金属溶液接触的工具, 如扒渣棒、火钳等均需预热,防止与冷工具接触产生飞溅。铸件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将其从 砂型中取出,并从铸件内腔中清除芯砂和芯骨的过程称为落砂。

 考点八人机系统 (2014)人机系统可分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人机系统和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两类。

 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人机系统中,人始终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机器起着安全保证作用。

 下列关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人机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人处于低负荷时应急反应变差 B.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机器的冗余系统是否失灵 C.机器的正常运转依赖于该闭环系统机器自身控制 D.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该系统人机功能分配的合理性 【答案】D )。

 【解析】机械化、半机械化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人机功能分配的合理性、机器的本质安 全性及人为失误状况。

 全自动化系统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机器的本质安全性、机器的冗余系统失灵及人处于低负荷时 应急反应变差等。

 (2017)人机系统的任何活动实质上是信息及能量的传递和交换,人在人机系统中主要有 三种功能。下列功能中,不属人机系统中人所具有的功能是( )。

 A.传感功能 B.信息处理功能 C.操纵功能 D.修复功能 【答案】D (2018)色彩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引起人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关于色彩 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色彩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视觉疲劳的影响 B.黄绿色和绿蓝色易导致视觉疲劳,但认读速度快 C.蓝色和紫色最容易引起人眼睛的疲劳 D.蓝色和绿色有一定降低血压和减缓脉搏的作用 【答案】B 【解析】对引起眼睛疲劳而言,蓝、紫色最甚,红、橙色次之,黄绿、绿、绿蓝等色调不易 引起视觉疲劳且认读速度快、准确度高。色彩对人体其他系统的机能和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 影响。例如,红色色调会使人的各种器官机能兴奋和不稳定,有促使血压升高及脉搏加快的 作用;而蓝色、绿色等色调则会抑制各种器官的兴奋并使机能稳定,可起到一定的降低血压 及减缓脉搏的作用。

 (2018)基于传统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关于人与机器特性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机器能更能适应不良环境条件 B.在做精细调整方面,多数情况下机器会比人做的更好 C.机器虽可连续、长期地工作,但是稳定性方面不如人 D.使用机器的一次性投资较低,但在寿命期限内的运行成品较高 【答案】A 【解析】人优于机器的功能: 人能够运用多种通道接受信息;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能随机应变,采取灵活的程 序和策略处理问题;人能长期大量储存信息并能综合利用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人具有 总结和利用经验,除旧创新,改进工作的能力,人能发明创造; 机器优于人的功能:机器能平稳而准确地输出巨大的动力;机器的动作速度极快,信息传递、

 加工和反应的速度也极快;运行精度高,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考点九劳动强度及疲劳 (2014)某职工在皮包加工厂负责给皮包上拉链,工作时问从

 8:00到

 16:00,工作一段 时间后,该职工认为作业单一、乏味,没有兴趣,经常将拉链上错,根据安全人机工程原 理,造成该职工经常将拉链上错的主要原因是( )。

 A.肌肉疲劳 B.体力疲劳 C.心理疲劳 D.行为疲劳 【答案】C 【解析】疲劳分类:

 工作条件因素:包括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不合理。如作业时间过久、强度过大、速度过快、 体位欠佳等;机器设备和工具条件差,设计不良。如控制器、显示器不适合于人的心理及生 理要求;工作环境很差。如照明欠佳,噪声太强,振动、高温、高湿以及空气污染等。

 作业者本身的因素:作业者因素包括作业者的熟练程度、操作技巧、身体素质及对工作的适 应性,营养、年龄、休息、生活条件以及劳动情绪等。

 (2015)疲劳分为肌肉疲劳和精神疲劳。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消除精神疲劳的是( )。

 A.播放音乐克服作业的单调乏味 B.不断提示工作的危险性 C.科学地安排环境色彩 D.科学地安排作业场所布局 【答案】B (2017)造成劳动者疲劳的原因主要来自工作条件和作业者本身两方面的因素。下列情况 中,属于作业者本身因素的是( A.生产组织不合理 B.技术熟练程度 )。

 C.机器设备条件差 D.工作环境照明欠佳 【答案】B (2015)我国国家标准综合考虑到作业时间和单项动作能量消耗,应用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将体力劳动强度分为 I、II、III、IV四级。重体力劳动的体力劳动强度指数为

 20~25,级别是 ( )级。

 A.I B.II C.III D.IV 【答案】C 【解析】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15 轻 中 重 Ⅰ级 Ⅱ级 15<I≤20 Ⅲ级 Ⅳ级 20<I≤25 I>25 过重 (2018)常见职业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与该作业人体代谢率密切相关 ,根据作业人体的能耗 量、氧耗量、心率相对代谢率等指标,将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关于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或者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属于 I级(轻劳动) B.臂或躯干工作,操作风动工具,属于 III级(重劳动) C.臂或者腿的工作,如间断搬运中等重物,属于Ⅱ级(中等劳动) D.臂或者躯干工作,如搬重物,属于Ⅳ级(极重劳动) 【答案】C 【解析】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职业描述 坐姿: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

 (正常情况下,如打字、缝纫、脚踏开 关等);立姿:操作仪器,控制、查看设备,上臂用力为主的装配工作 I(轻劳动)

 手和臂持续动作(如锯木头等);臂和腿的工作(如卡车、拖拉机或建筑设 备等运输操作);臂和躯干的工作(如锻造、风动工具操作、粉刷、间断 搬运中等重物、除草、锄田、摘水果和蔬菜等) II(中等劳动)

 臂和躯干负荷工作(如搬重物、铲、锤锻、锯刨或凿硬木、割草、挖掘 等)。

 III(重劳动)

 IV(极重劳动)

 大强度的挖掘、搬运,快到极限节律的极强活动 (2019·模拟)某企业实行根据劳动强度划分绩效工资的工资考核办法,因此,需对工人的 劳动强度进行划分,根据指数的划分以及作业位置的不一样,可以将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 级,关于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工作业或腿的轻度活动,如打字员,属于Ⅰ级(轻劳动)

 B.臂和腿的工作,如卡车司机,属于Ⅲ级(重劳动)

 C.立姿,如仪器操作人员,属于Ⅱ级(中等劳动)

 D.臂或者躯干负荷工作,如风动工具操作员,属于Ⅳ级(极重劳动)

 【答案】A

 第二章电气安全技术 【 考情分析 】

 近五年真题分值分布 本章分值 2013 12 2014 10 2015 22 2017 9 2018 17 考点一触电分类 (2014)下图是某工地一起重大触电事故的现场图片。20余名工人抬嘹望塔经过

 10kV架空 线下方时发生强烈放电,导致多人触电死亡。按照触电事故的类型,该起触电事故属于 ( )。

 A.低压直接接触电击 B.高压直接接触电击 C.高压间接接触电击 D.低压间接接触电击 【答案】B 【解析】

 (1)按照按照发生电击时电气设备的状态:

 直接电击:触及正常状态下带电的带电体时 (如误触接线端子)发生的电击。

 间接电击:触及正常状态下不带电,而在故障状态下意外带电的带电体时(如触及 漏电设备的外壳)发生的电击,也称为故障状态下的电击。

 (2014)根据能量转移论的观点,电气危险因素是由于电能非正常状态形成的。触电是电 气危险因素之一,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下列关于电击、电伤的说法中,错 误的有( )。

 A.大部分触电死亡既有电击的原因也有电伤的原因 B.电击是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或电流转换为其他形态的能量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C.电伤是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D.电击都发生在低压电气设备上,电伤都发生在高压电气设备上 E.单纯的电伤不会致人死亡 【答案】BCDE (2017)一天傍晚,大风刮断了 10KV架空线其中的一根导线。断线正好落在一垛麦秸附近, 这时正好有两名村民从附近经过,看到断线闪着火花,村民怕把麦秸垛引燃,就急忙向麦

 秸垛跑去,两人跑到断落导线附近时双双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起事故经调查认定为 触电事故。下列关于该事故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KV高压线断线落地造成,属于高压电击造成触电 B.两名村民直接跑过去造成,属于直接接触电击造成的触电 C.两名村民跑过去形成了跨步电压,属于跨步电压电击造成的触电 D.两名村民跑过去没有触碰到 10KV断线摔倒,属于间接接触电击造成的触电 【答案】C 【解析】

 按照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流过人体途径:

 单线电击:人站在导电性地面或接地导体上,人体某一部位触及带电导体由接触电压造 成的电击。

 两线电击:不接地状态的人体某两个部位同时触及不同电位的两个导体时由接触电压造 成电击。

 跨步电压电击:人体进入地面带电的区域时,两脚之间承受的跨步电压造成的电击。

 (2019·模拟)电击分为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下列触电导致人遭到电击的状态中, 属于直接接触电击的是( )。

 A.带金属防护网外壳的排风机漏电,工作人员触碰到排风机防护网而遭到电击 B.电动机线路短路漏电,工作人员触碰电动机时触电 C.泳池漏电保护器损坏,游客游泳过程中遭到电击 D.工作人员在起重臂上操作,起重机吊臂碰到 380V架空线,挂钩工人遭到电击 【答案】D 考点二保护接零和保护接地 (2014)对地电压指带电体与零电位大地之间的电位差。下图为 TT系统(即配电变压器低 压中性点(N点)直接接地,用电设备(M)的外壳也直接接地的系统)示意图。已知低压 中性点接地电阻 R

 =2.2Ω)、设备外壳接地电阻 R

 =2.8Ω、配电线路相电压 U=220V。则漏电 N M 处电压为( )。

 A.220 、 B.123.2 C.96.8 D.36 【答案】B 【解析】漏电设备外壳与中心点接地端形成串联,串联电路利用:等电流分电压的性质。

 利用公式“电流=电压/电阻”求出,计算过程为:220/(2.2+2.8)×2.8=123.2(V)。

 (2015)保护接地的做法是将电气设备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位经接地线、 接地体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下列关于保护接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保护接地的安全原理是通过高电阻接地,把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B.保护接地的防护措施可以消除电气设备漏电状态 C.保护接地不适用于所有不接地配电网 )。

 D.保护接地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安全技术措施 【答案】D 【解析】

 (1)直接接触触电防护措施:绝缘、屏护和间距。

 (2)间接接触触电防护措施: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双重绝缘、漏电保护、特低电压。

 (2017)采用不同的接地、接零保护方式的配电系统,如

 IT系统(保护接地),TT系统和 TN系统(保护接零),属于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系统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

 A.TT系统能够将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但漏电状态并未消失 B.TT系统必须装设剩余电流的作保护装置或过电流保护装置 C.TN系统能够将故障设备的电源断开,消除电危险 D.TN系统能够将漏电设备上的故障电压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答案】B 【解析】

 IT系统中字母

 I表示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字母

 T表示电气设备外壳直接接地。

 保护接地能够将故障电压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但漏电状态并未消失,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 电网。

 TT系统由于

 R和

  R同在一个数量级,漏电设备对地电压一般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由 E N 于串联两个欧姆级的电阻,故障电流不会很大,可能不足以使保护电器动作,故障得不到迅 速切除。因此,采用 TT系统必须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或过电流保护装置并优先使用 剩余电流保护器。

 TN系统是当某相带电部分碰连设备外壳时,形成该相对零线的单相短路,短路电流很大, 促使线路上的短路保护元件迅速动作,把故障设备电源断开,消除电击危险。虽然保护接零 也能降低漏电设备上的故障电压,但一般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其安全作用是迅速切断 电源。

 (2018)在保护接零系统中,对于配电线路、供给手持式电动工具或移动式电气设备的线 路,故障持续时间的要求各不相同。下列对线路故障持续时间的要求中,正确的有( A.对于配电线路,故障持续时间不宜超过

 5.0s )。

 B.仅供给固定式电气设备的线路,故障持续时间不宜超过

 8.0s C.手持式电动工具的 220V的线路故障持续时间不应超过

  0.4s

 D.移动式电动工具的 380V的线路故障持续时间不应超过

  0.2s E.移动式电动工具的 220V的线路故障持续时间不应超过

  1.0s 【答案】AC 【解析】在接零系统中,对于配电线路或仅供给固定式电气设备的线路,故障持续时间不宜 超过 5s;对于供给手持式电动工具、移动式电气设备的线路或插座回路,电压 220 V者故障 持续时间不应超过 0.4s、380 V者不应超过

 0.2s。

 (2019·模拟)采用不同的接地、接零保护方式的配电系统,如

 IT系统(保护接地),TT系 统和 TN系统(保护接零),属于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系统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TN系统串联有

 RN、RE,同在一个数量级,漏电设备对地电压不能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 B.TT系统必须安装电流保护装置,并且优先选择过电流保护器 C.IT系统由于单相接地电流较小,才有可能通过保护接地把漏电设备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 围内 D.IT系统能够将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但漏电状态并未消失 【答案】D 考点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2014)漏电保护又称剩余电流保护,在保障用电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运行中的漏电 保护装置必须保持在完好状态。下图为一微型漏电保护断路器。图中圆圈内的按钮是 ( )。

 A.复位按钮 B.试验按钮 C.分闸按钮 D.合闸按钮 【答案】B (2017)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由检测元件、中间环节、执行机构三个基本环节及辅助电 源和试验装置构成。下列关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功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主要功能是预防间接接触电击保护,也可作为直接接触电击的 补充保护 B.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保护功能包括对相与相、相与

  N线局部形成的直接接触电击事 故的防护 C.间接接触电击事故防护时需要依赖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动作来切断电源,实现保护

 D.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用于间接接触电击事故防护时,应与电网的系统接地形式相配合 【答案】B 【解析】设备发生漏电或后方有人触电时,出现额外的零序电流(即剩余电流),互感器二 次边产生感应电动势,电磁铁线圈中有电流流过,并产生交变磁通。这个交变磁通与永久磁 铁的磁通叠加,产生去磁作用,使吸力减小,衔铁被反作用弹簧拉开,电磁铁动作,并通过 开关设备断开电源。图中,SB、R支路是检查支路,SB是检查按钮,R是限流电阻。

 (2019·模拟)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又称为漏电保护,是利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来防止电 气事故的一种安全技术措施。其装置和工作原理图如下,下列关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的工 作原理说法正确是( )。

 A.M电动机漏电,人触碰后形成短路,促使中间环节

  TL动作,发出信号导致熔断器熔断以 切断供电电源 B.TA表示零序电流互感器,由

 TA获取漏电信号,经中间环节放大电信号,使

 QF跳闸 C. M电动机外壳发生漏电,能够通过电气设备上的保护接触线把剩余电流引入大地 D.剩余电流直接促使电气线路上的保护元件迅速动作断开供电电源 【答案】B 考点四绝缘材料特性 (2014)绝缘是防止直接接触电击的基本措施之一,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应经常检测,绝 缘电阻用兆欧表测定。下列关于绝缘电阻测定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电动机满负荷运行情况下进行测量 )。

 B.在电动机空载运行情况下进行测量 C.在电动机断开电源情况下进行测量

 D.在电动机超负荷运行情况下进行测量 【答案】C (2015)绝缘是预防直接接触电击的基本措施之一,必须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绝缘状态并 测重绝缘电阻,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除必须符合专业标准外,还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 不得低于( )。

 A.每伏工作电压

 100Ω B.每伏工作电压

 1000Ω C.每伏工作电压

 10kΩ D.每伏工作电压

 1MΩ 【答案】B (2018)良好的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绝缘材料上的电场强度高 于临界值时,绝缘材料发生破裂或分解 ,电流急剧增加,完全失去绝缘性能,导致绝缘击穿。关 于绝缘击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绝缘击穿后绝缘性能会很快恢复 B.液体绝缘的击穿特性与其纯净度无关 C.固体绝缘的电击穿时间较长、击穿电压较低 D.固体绝缘的热击穿时间较短、击穿电压较高 【答案】A 【解析】绝缘击穿特性:

 (1)气体绝缘击穿是由碰撞电离导致的电击穿。气体击穿后绝缘性能会很快恢复。

 (2)液体绝缘击穿后,绝缘性能只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液体的密度越大越难击穿,击穿强 度比气体高。

 (3)固体绝缘的击穿有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固体绝缘击穿后将失去其原有性能。

 热击穿电压作用时间较长,击穿电压较低;电击穿作用时间短、击穿电压高。

 (2019·模拟)当绝缘体受潮或受到过高的温度、过高的电压时,可能完全失去绝缘能力而 导电,称为绝缘击穿或绝缘破坏。下列关于绝缘击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击穿是碰撞电离导致的电击穿,击穿后绝缘性能不可恢复 B.液体绝缘的击穿特性与其纯净度有关,纯净液体击穿也是电击穿,密度越大越难击穿 C.液体绝缘击穿后,绝缘性能能够很快完全恢复 D.固体绝缘击穿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绝缘性能 【答案】B 考点五防触电设备分类 (2013)电气设备的防触电保护可分为

 5类,各类设备使用时对附加安全措施的装接要求 不同。下列关于电气设备装接保护接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0Ⅰ类设备必须装接保护接地 )。

 B.Ⅰ类设备可以装接也允许不装接保护接地 C.Ⅱ类设备必须装接保护接地 D.Ⅲ类设备应装接保护接地

 【答案】A 【解析】0Ⅰ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上有接地端子;Ⅰ类设备的金属外壳上没有接地端子,但引 出带有保护端子的电源插头;Ⅱ类设备不采用保护接地的措施;Ⅲ类设备不得具有保护接地 手段。

 (2019·模拟)双重绝缘是兼防直接接触电击和间接接触电击的措施。Ⅱ类设备就是靠双重 绝缘进行防护的设备。下列关于Ⅱ类设备双重绝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具有双重绝缘的设备,工作绝缘电阻不低于 2MΩ,保护绝缘电阻不低于

 5MΩ B.Ⅱ类设备在采用双重绝缘的基础上可以再次接地以保证安全 C.Ⅱ类设备在明显位置处必须有“回”形标志 D.潮湿场所及金属构架上工作时,应尽量选择Ⅱ类设备 【答案】B 考点六危险物质分类 (2015)爆炸性粉尘环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粉尘、纤维或飞絮的可燃物质与空气形成的 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根据粉尘、纤维或飞絮的可燃性物质与 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及粉尘厚度进行分类,将爆炸性危险环境分为 ( )。

 A.00区、01区、02区 B.10区、11区、12区 C.20区、21区、22区 D.30区、31区、32区 【答案】C 【解析】粉尘爆炸危险环境 (1)20区。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或长期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2)21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3)22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的区 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

 (2017)爆炸性其他环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气体或蒸汽可燃性物质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 该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 度和持续时间,对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场所进行区分,油罐外 3m内应划为( )。

 A.0区 B.1区 C.2区 D.3区 【答案】C 【解析】(1)0区。指正常运行时持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 气或薄雾,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区域。除了装有危险物质的封闭空间,如密闭的容器、储 油罐等内部气体空间外,很少存在 0区。

 (2)1区。指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预计周期性出现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 雾,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区域。如油罐顶上呼吸阀附近。

 (3)2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即使出现也只可能是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汽 或薄雾,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区域。如油罐外 3m。

 (2018)划分爆炸危险区域时,应综合考虑释放源级别和通风条件,先按释放源级别划分 区域,再根据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关于爆炸危险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中危险物质的浓度被稀释到爆炸下限的 35%以下为通风良好 B.混合物中危险物质的浓度被稀释到爆炸下限的 75%以下为通风不良 C.存在第一级释放源区域,可划为 1区,存在第二级释放源区域,可划为

 2区 D.存在连续级释放源区域,可划为 1区,存在第一级释放源区域,可划为

 2区 【答案】C 【解析】良好通风标志是混合物中危险物质的浓度被稀释到爆炸下限的 25%以下; (1)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0区,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1区,存在第 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2区。

 (2)如通风良好,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如通风不良,应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3)在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处,应局部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2019·模拟)通风条件和释放源的等级综合决定了环境的爆炸危险性。同时,释放源也是 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的基础。下列关于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和释放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级释放源是连续、长时间释放或短时间频繁释放的释放源 B.包含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 0区 )。

 C.二级释放源是正常运行时周期性释放或偶然释放的释放源 D.包含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 0区 【答案】B (2019·模拟)对于有爆炸性危险的环境要使用与其危险相对应的防爆电气设备。下列关于 防爆电气设备分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Ⅰ类电气设备适用于煤矿瓦斯气体环境,Ⅱ类电气设备用于煤矿甲烷以外的爆炸性气体环 境 B.Ⅲ类电气设备用于爆炸性粉尘环境 C.对于Ⅱ类电气设备分级中,保护等级的排序为

 Ga<Gb<Gc D.对于Ⅲ类电气设备分级中,保护等级的排序为

 Da>Db>Dc 【答案】

 C 【解析】

 爆炸危险物质分为三类:

 Ⅰ类是矿井甲烷,用于该环境为Ⅰ类防爆电气设备; Ⅱ类是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用于该环境为Ⅱ类防爆电气设备; Ⅲ类是爆炸性粉尘、纤维,用于该环境为Ⅲ类防爆电气设备; 设备保护级别 EPL用于表示设备的固有点燃风险。

 用于煤矿有甲烷的爆炸性环境中的Ⅰ类设备 EPL分为

  Ma、Mb两级。保护级别

  Ma>Mb。

 用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的Ⅱ类设备的 EPL分为

 Ga、Gb、Gc三级。保护级别

 Ga>Gb>Gc。

 用于爆炸性粉尘环境的Ⅲ类设备的 EPL分为

 Da、Db、Dc三级。保护级别

 Da>Db>Dc。

 考点七雷电防护技术 (2013)下图是探照灯柱的图示。为了防雷,在原有探照灯柱上加设了一支避雷针(接闪 杆),后来又安装了监控设备。现状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装置是( )。

 A.D和

  E B.C和

  A C.B和

  D D.B和

  C 【答案】B 【解析】防雷系统:

 (1)接闪器: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 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保护被保护物免受雷击。

 (2)避雷器和电涌保护器:正常时处在不通的状态;出现雷击过电压时,击穿放电,切断 过电压,发挥保护作用。

 (3)引下线 (4)接地装置 (2014)直击雷、闪电感应(雷电感应、感应雷)、球形雷(球雷)、雷击电磁脉冲都可能 造成严重事故。下列关于避雷针安全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避雷针能防闪电静电感应 B.避雷针能防直击雷 )。

 C.避雷针能防闪电电磁感应 D.避雷针能防雷击电磁脉冲 【答案】B (2015)雷电放电,特别是积云对地面设施等物件的放电可能导致火灾和爆炸、人身伤亡、 设施毁坏、系统停电等严重事故。下列关于雷电危险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雷电电压极高、能量极大,每次放电持续时间也很长 B.闪电感应(雷电感应、感应雷)能引起爆炸 C.球形雷(球雷)能引起火灾 )。

 D.在装有电视天线的独立住宅内看电视也存在遭受雷击的危险 【答案】A (2017)建筑物按其重要性、生产性质、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分成三类防雷

 建筑物。下列建筑物中,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是( A.汽油提炼车间 )。

 B.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 C.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D.火药制造车间 【答案】B 【解析】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2)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 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 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3)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 重要意义的建筑物。4)国家特级和甲级大型体育馆。5)制造、使用或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 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6)具有 1区或 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7)

 具有 2区或

 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2018)建筑物防雷分类是指按建筑物的重要性、生产性质、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和后果的 严重性所进行的分类。下列建筑物防雷分类中,正确的是( A.电石库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

 B.乙炔站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C.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属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D.省级档案馆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答案】D 考点八静电防护技术 (2013)接地是防止静电事故的最常用、最基本的安全技术措施。由于静电本身的特点, 静电接地与电气设备接地的技术要求有所不同。下列说法中,不符合静电接地技术要求的 是( )。

 A.将现场所有不带电的金属件连接成整体 B.装卸工作开始前先连接接地线,装卸工作结束后才能拆除接地线 C.使防静电接地电阻越小越好 D.防静电接地在一定情况下可与电气设备的接地共用 【答案】C (2014)为防止静电危害,在装、卸油现场,应将所有正常时不带电的导体连通成整体并 接地。下图是装油鹤管的示意图,下列装油操作步骤,正确...

相关热词搜索: 讲义 通关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