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氨教学设计

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3 01:59:11 浏览次数:

(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
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
氨水的组成;
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激发 兴趣

PPT图片:

1、植物生长需要氮;

2、自然界中氮循环;

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

观看、相互讨论、交流

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

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 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

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
2.转为液态施用;
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 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
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

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

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

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

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
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

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
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
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
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

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
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
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

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
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
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

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
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

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
2.进行实验验证;
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
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

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

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

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

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
(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

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

拓展视野

PPT介绍: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

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来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
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
氨水的组成;
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激发 兴趣

PPT图片:1、植物生长需要氮;
2、自然界中氮循环;
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

观看、相互讨论、交流

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

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 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

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
2.转为液态施用;
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 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
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

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

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

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

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
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

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
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
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
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

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
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
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

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
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
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

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
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

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
2.进行实验验证;
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
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

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

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

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

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
(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

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
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

拓展视野

PPT介绍: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

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来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 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

3、HCl、NH4Cl、Ca(OH)2

教学过程:

[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 :

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简要介绍合成氨发展史 [问题]

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板书]

一、氨

1、NH3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8]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分析]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O NH4++OH-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板书] NH3+H2O NH3·H2O 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分:分子、离子 。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

3、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

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
[板书]

3、NH3的实验室制法:

4NO+6H2O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
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 氧气);
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

1 能否用浓硫酸干燥NH3?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2 能否使用NH4HCO

3、NH4NO3?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铵盐的性质 [板书]

4、铵盐

[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板书]主要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升华?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

(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 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

[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他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讨论]: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再通入足量的CO2,发现有NaHCO3晶体析出,为什么?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附板书计划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2)NH3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

3、2NH3+H2SO4=(NH4)2SO4

(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3、NH3的实验室制法:

4NO+6H2O(工业上制硝酸)

2NH4Cl+Ca(OH)2 收集:排空气法。

4、氨盐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
(1)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NH3↑+HCl↑、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5、氨的用途

Na2SO4+2NH3↑+2H2O

早教学设计(共3篇)

雪教学设计(共3篇)

字母教学教学设计(共3篇)

牧歌教学设计(共3篇)

教学设计结构(共3篇)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