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白鹭优秀教学设计

白鹭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2 08:00:45 浏览次数:

******小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2)班 姓名:******

《白鹭》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是文中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方式,状写白鹭特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体会表达方法的作用,进一步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课文《白鹭》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

主要任务:将课文与说明文《白鹭》相对比,在对比中感受课文“借助白鹭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

1、回顾课文,简要表述作者在本文所写的内容。 2、读说明文《白鹭》,思考、交流说明文《白鹭》写了小白鹭的哪些内容。

说明文《白鹭》原文:
白鹭

白鹭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
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

白鹭分布较广,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经常一只脚独立在水中,靠灵活的脖子和鱼叉一样的尖嘴觅食。它们会将河蚌往石头上甩,直到河蚌被震开。与其他鸟类不同的是,白鹤不会叫。

白鹭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里,属涉鸟类。主要食小的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浅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它们把大而不大讲究的窝筑在树上、灌木丛或地面上。

讨论要点:小白鹭颜色雪白、体型较小;
分布较广,喜欢捉鱼吃,在树上、灌木丛或者地面上居住。

3、默读课文和说明文《白鹭》,将说明文与课文对比,看看课文所写内容与说明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讨论要点:

相同点:都写到了外形的颜色、大小、喜欢捉鱼、在树上生活、不会唱歌;

不同点:课文《白鹭》的作者写白鹭“是一首诗”“精巧、适宜”“生活场景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作者在写白鹭的时候,还写了“白鹤、朱鹭和苍鹭”;
课文与说明文《白鹭》最大的不同是: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鹭”非常喜爱的感情。

预设:

找不同点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会去关注“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鹭非常喜爱的思想感情”,教师按照如下思路进行提示: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作者写这些话的时候,在表达着内心怎样的态度?

(感觉白鹭很美丽,作者非常喜爱。)

2、读“说明文”对白鹭外形介绍: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
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一段话,作者这样写,你读起来,与课文的对作者表达的态度、想法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3、再读课文,将你认为作者在表达着自己思想感情的句子和段落,勾画出来。

4、归纳:课文《白鹭》在写白鹭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白鹭非常喜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这一单元前面导读中说的“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二、初步认识《白鹭》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主要任务:认识写法,探究“为什么这样写”,初步学习“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课文中很多句子和段落的描写,都在表达着作者对白鹭美丽的喜爱和赞叹。那么,我们从课文的这些描写和介绍当中,能不能学习到一些具体的方法,让我们也能尝试着去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呢?我们挑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句段,来研究一下。

(一)研读第1、2段,体会作者运用“把眼前事物比作其他美丽事物”的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深入理解精巧,体会作者“把白鹭‘色素的搭配、身段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比作‘精巧的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及作用。

课件呈现“精巧”的解释:
《文心雕龙》丽辞35“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

精巧:“诗歌中的言语的音、韵、意”要精细巧妙的对称、般配。对称、般配到极致就是“精巧”,能够让人感觉到诗歌的美丽。如: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
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要使对偶的句子文理圆通,事义周密,像双联的璧玉呈现文采,共同放在一篇文章里。再加上交错地运用奇句和偶句,像用各种佩戴着的玉石来调节它,这才算是可贵的。

让学生读解释,从解释中体会精巧具体所指诗歌或者对联中作者精心的选择用词,用字精准而对仗。精巧的诗,就是用词精准对仗,让人感觉到像佩戴着玉石的诗,是美丽的。

2、读课文,读明白“精巧的诗”的所喻的“本体特征”。 要求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细细体会:作者在这里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这两段话中,是说白鹭的什么像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的色素搭配、身段大小,就好像人们精心设计过的,对仗、搭配得非常精致准确。)

3、推断:作者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眼中,精巧的诗是怎样的?作者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想说明白鹭是怎样的?作者这样写在表达怎样的感情?

4、在这两段话中,哪些词语本身就让你感觉到事物是让人喜爱的? (精巧、身段、适宜)

5、总结: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对白鹭喜爱、赞美的思想感情的?

(把所喜爱的事物比作人们都喜爱的其他事物,并且在用词上传递令人喜爱的感情。)

6、朗读这两段话,读出你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指导学生读好“精致”“一切、都很适宜”所表达出来的赞叹语气。) 7、拓展:还有哪些内容,作者应用了“把眼前事物比作其它美好事物”的方法来表达对白鹭赞美之情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钓鱼图”,这样打比方,画面很美,而且还是“精心设计”,这样写让人觉得大家都很喜欢。“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歌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这样的写法,与前文的写法是一样的,都是借用美丽的诗来写白鹭的美丽,对白鹭进行赞美。)

(二)研读第5段,体会作者用“写美人”的句子来写白鹭,表达喜爱、赞美感情的方法。 1、读课文第4段,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回忆“这一段主要强调的是白鹭怎样的特点。”(搭配的合理、精巧、适宜)

2、课件呈现“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教师介绍:这句话,是作者对宋代《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隔壁美女的一段话进行改变后写成的。课件呈现原文节选:【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要求学生读这段话,想象一下,这段话在强调文中美女怎么样? 推想:作者把古人描写女子美丽的句子改编后来写白鹭,想强调什么?

(白鹭是在太美了。美到了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挑剔的程度。) 3、朗读,读出作者的赞叹。

(指导要点,读出排比列举出来的具体,欢快的节奏。可以用提示前半句朗读后半句,提示前半段读后半段,提示 “色素的搭配,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学生读全段,提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学生读全段等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出赞叹的语气,读出愉快的心情。)

(四)研读第7段,体会作者用 “把白鹭赋予人的美好特点”来写的方法表达作者对白鹭喜爱赞美的感情。

1、请学生读课文第7段,回忆已经读懂的本段写法和作者表达的态度。

(课件呈现配图第7段)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2、对比阅读,体会“把白鹭当成有人的美好特点的”写法的作用。 在课件上在对比呈现另外一段话: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她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起来像是不安稳,它却一点事情都没有。这是别的鸟所没有的特点。

对比阅读后讨论:两种不同的写法,读完之后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让人觉得白鹭非常可爱?为什么?

(讨论要点:课文写的白鹭好像是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生活很有情趣,热爱生活;
另一个只是介绍了白鹭的生活习性。课文写得更让人觉得白鹭非常可爱,因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不仅有外表的美,还有内在的美,更让人觉得亲近,甚至可以让人觉得能给人启发。)

指导要点:提示学生抓住“孤独、悠然、嗜好”,展开想象,想象此刻“白鹭好像就是一个人,在望着远方,想什么,做什么”。

3、总结:作者在这里用了“把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人的美好特点赋予了白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4、反复朗读,读出此刻白鹭在思索的味道。

5、拓展:读全文,认真思考,勾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把白鹭当作人来写,表达了白鹭喜爱和赞美的感情?为什么?

(身段、让人觉得有生命了) 学生讨论交流。

(五)小结学到的三种方法。 三、指导背诵。

1、回顾全文的内容,将全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总写(1、2段);

第二,白鹭的外形特征(3-5段);

第三,白鹭生活的三个美丽画面;

第四,总结。

2、为每一部分找关键词,然后依照关键词提示;
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诵。

第一部分:精巧的诗 搭配、大小、适宜 第二部分:白鹤 朱鹭 苍鹭 白鹭 常见忘却 那 那 那 那 增之 减之 素之 黛之

第三部分:钓鱼 潜在玻璃框里 镜匣 ;
绝顶 悠然 嗜好 放哨 ;
低飞 清澄 生命

第四部分:美中不足 一首歌 铿锵 韵在骨子里 3、依照“一首诗”“一切都很适宜”“水田垂钓”“树顶站立”“黄昏低飞”“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的内容提示,尝试背诵全篇。

四、抄写作者用修辞手法写白鹭表达感情的句子。

《白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文质兼美、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的散文诗。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全文条理清楚,共 10 个自然段,“总 — 分 — 总”结构。第 1 自然段为第一段,总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 2-5 自然段为第二段,具体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精巧;
第 6-9 自然段为第三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无穷;
第 10 自然段为第四段,总写“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写出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全文看似状物 , 读来却优美如诗,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法国作家罗丹的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说说对名言的理解。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

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句吗?

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 , (背一背)。说说从诗句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出示图片)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体长约 54 厘米,全身羽毛雪白,繁殖期间头部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以后消失。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物。

1 3.出示杜牧的诗句: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让学生自由读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其实,许多伟大的作家就是善于从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美,比如郭沫若老先生就能够从平凡的白鹭身上发现它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板书课题:白鹭)

4.他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本单元的第一课《白鹭》

5.简单了解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
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读课文。

作者笔下的白鹭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主探究

( 1 )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美得像一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 2 )学生汇报 教师适当点拨 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A.(师播放白鹭以及白鹤、苍鹭朱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美:精巧。

师点拨:作者拿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更突出了白鹭的身段大小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B.第5自然段:

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的?美在哪里?有没有缺点?文章里是怎么写的? 重点语句: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

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一位美丽少女时是这样描写的:“ 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用来形容人美得恰到好处,不能有丝毫变化,否则就不够完美。郭沫若就借鉴了这种方法来描写白鹭,这样写你觉得妙在哪 ? (设计意图:便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的含义,从而体会白鹭的完美、协调、精巧。)

练习读一读这句,读出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形体美得恰到好处。(学生练习品读)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白鹭的完美,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2 过渡:课文中除了描写白鹭外形的精巧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美? 体会白鹭钓鱼的画面美:

C.合作探究:第 6 自然段中,如果把“钓”换成“啄”字可以吗?好不好?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钓鱼,仿佛一两位白衣少年在垂钓,那么悠闲,充满情趣。)

体会白鹭栖息的神态美:

D.小组交流:白鹭既然不是在“望哨”,那它可能是在干什么呢? ( 3 )小结

作者笔下的白鹭不仅外形优美,而且还是一只懂得享受生活的白鹭,它的美不仅美在眼里,更像一首诗一样美到人的骨子里。这么美的白鹭我们能不喜爱吗?能不赞美一番吗?(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踏着音乐再次去欣赏一下白鹭诗一般的美丽吧。(出示图片)

三、课外拓展

欣赏唐代杜牧的诗《白鹭》。

四、结束语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美无处不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白鹭》。

1.读题:带着自己对上节课的理解读,一句话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的精巧体现在那些地方?指名答。

二、学习第 6—8 节“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天公造物,如此完美,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而且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随着悠扬的乐声遐想,在你们眼前出现了哪几幅图画?

2.音乐起,师范读。

读后交流:白鹭觅食(钓鱼)图 白鹭瞭望图 白鹭低飞图

3.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A 出示:第六节

( 1 )抓“钓”与“捉”、“叼”、“捕”等字进行比较,体会“钓”字的闲静、悠然,拟人化的手法。

3 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现在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钓鱼,仿佛一两位白衣少年在垂钓,那么悠闲,充满情趣。

师: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是,作者不说白鹭“叼鱼”、“捉鱼”、“叼鱼”、“捕鱼”,而说它“钓鱼”。请一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指名一生读)

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待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 2 )整合文本,加深理解,感受画面。

清水田,清澈透亮,微波粼粼,一两只白鹭站着。绿水、白羽、铁喙、青腿,多么雅致!你能联系上文中白鹭的外形描写(第五节内容)具体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如:“你看, 在清水田里,有一只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怎嫌黑,它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

( 3 )指导朗读。

清水田,白鹭钓鱼,那么宁静,那么悠然,那么雅致,仿佛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让人陶醉,让人欣赏。指图:多美的一幅图画呀!让我们读出这些优美的文字。

( 4 )指导背诵

悠闲的垂钓,悠然的田园生活,多么美妙,值得我们嵌在玻璃框里,嵌在心里,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B 出示:第七节

( 1 )晴天的早晨,朝霞迷人。别的鸟忙着觅食、争鸣,而白鹭却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似乎有些摇摇欲坠,而它却很悠然。

指图:孤独,绝顶,看似不稳,实却悠然,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白鹭在望着风景,它在我们眼里也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谁来用朗读来表现这美丽的风景?

( 2 )“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看啊,白鹭高雅脱俗, 悠然自得地站立,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你们说,它在瞭望吗?请以“晴天的早晨,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地绝顶”为开头说说你的遐想。音乐起。

白鹭栖息,高雅脱俗,引人遐想,不正如诗吗?朗读。

C 出示:第八节

( 1 )指导读: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黄昏中,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那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事,这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啊!读到这里,我想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落霞与白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们能把这种“诗”的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 2 )指导写:夕阳西下,忙完了一天的功课,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偶尔看见白鹭低低地飞在空中,孩子们会对白鹭说些什么?干完一天农活的父亲,看见低飞的白

4 鹭,他会说些什么?烧好了晚饭,等着家人回来的妈妈,看见低飞的白鹭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自己的想象)

师:白鹭悠然,观者也悠然。这充满诗意的白鹭,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合璧成一幅幅清新宜人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回眸,用心去体验这三幅美景,将 3 个自然段连起来轻声读读。

三、学习第 9—10 节

师引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为什么?

[ 读懂作者,体验情感美:诗人感受万物,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诗意。有谁搜集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其背景吗?(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监视、干扰,作者只能即兴写一些短章,歌颂白鹭的洁白无暇、美丽动人,正是对一切丑恶、污秽的揭露与批判。)

—— 此环节的设计视课堂情况灵活处理。

]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作业

1.收集一些写白鹭的诗句。(必做题)

2.个人或小组合作将白鹭改写成一首诗,或找到白鹭的图配诗歌(选做题)

3.拓展阅读,郭沫若《石榴》或高尔基的《海燕》。(选做题)

附板书设计

白 鹭

外形美

身段

颜色

韵味无穷的诗

5 一首精巧的诗

水田钓鱼

不同场景中的美 枝头瞭望

空中低飞

6

《白 鹭》教学设计

―――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中 李刚生

教学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白鹭》,品味、感悟、欣赏,分析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病逝北京。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检查预习

给红色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喙( ) 镜xiá( )

kēng qiāng( )

suō( )毛 清澄( ) shì( )好

四、出示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五、自学提示

(一)

初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有关白鹭的几幅画面。

六、检查自学结果:

1、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评价:白鹭“色素的配合”很适宜.(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评价:
“身段的大小”很适宜.(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朱鹭、苍鹭:大了些,太不寻常.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

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1)白鹭形象图: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和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白鹭垂钓图:

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白鹭在清水里钓鱼,而“田”却成了画面的“镜框”,在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空间是白鹭装饰了田,还是田包容了白鹭,就留给咱们丰富的想像空间。

(3)瞭望图:

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的“嗜好”。通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与“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的独特。反“望哨”一词用在白鹭上,是把它拟人化了。可是作者却提了一个问题:白鹭真的在“望哨”吗?并不作回答,留给咱们想像。

(4)晚飞图:

这是一幅动中有静的声景。黄昏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因为它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

七、自学指导(二) : 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
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答: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相互交流一下。

①马路天使――城市美容师,多少次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看到他们,那些默默低头工作是他们的身影;多少次人流穿梭的街巷里,看到汗水和着灰尘流淌,那么闪烁晶莹。料峭的寒风里,马路上早出现的是他们的身影,当人们还在温暖的梦乡里甜蜜酣睡,他们已经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他们干着平凡的事情,可他们的心灵是多么纯洁和高尚啊!

②教师,园丁――崇高的称号,枝头绽放的鲜花,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老师整日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是他们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禾苗茁壮成长。

八、当堂训练:

1、文章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体现在什么地方? “精巧”体现在:①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②它的存在,给乡居生活带来了美、悠然和清澄。

2、面对白鹭,文章写到了作者与别人的三点不同的看法。请一一找出并写下来。

①别人认为白鹭常见,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却认为它是一首精巧的诗。②白鹭立在小树绝顶,人们认为它在望哨;作者不同意这种看法。③白鹭不会唱歌,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

3、“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白鹭在望哨吗?为什么?

作者不这样认为。因为“望哨”给人紧张的、“不是安稳”的感觉;而作者却感受到的是白鹭的悠然,这是一种诗意美。

九、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十、布置作业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以“美就在身边”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歌颂身边被人忽略了的美。

一、板书:

16 白鹭

郭沫若

精巧的诗

韵味无穷的诗

人类的朋友

《白鹭》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文质兼美、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的散文诗。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全文条理清楚,共10个自然段,“总—分—总”结构。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总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2-5自然段为第二段,具体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精巧;
第6-9自然段为第三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无穷;
第10自然段为第四段,总写“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写出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本文学习,启发学生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三、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设计理念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的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和写!”因此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读中品味白鹭如诗如画的美,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喜于表达,乐于写作。从而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五、设计思路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品读、吟诵,领悟内涵,积累语言,表达情感,深入理解、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 7 教学内容及要求简述: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学习白鹭外形精巧部分,即课文的第1——5自然段,领悟白鹭的形体美。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法国作家罗丹的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说说对名言的理解。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

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句吗?

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背一背)。说说从诗句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出示图片)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体长约54厘米,全身羽毛雪白,繁殖期间头部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以后消失。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物。

3.出示杜牧的诗句: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让学生自由读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其实,许多伟大的作家就是善于从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美,比如郭沫若老先生就能够从平凡的白鹭身上发现它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板书课题:白鹭)

4.他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白鹭》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读课文。

作者笔下的白鹭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主探究

(1)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美得像一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2)学生汇报 教师适当点拨 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A.(师播放白鹭以及白鹤、苍鹭朱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美:精巧。

师点拨:作者拿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更突出了白鹭的身段大小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B.第 5 自然段:

2 / 7 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的?美在哪里?有没有缺点?文章里是怎么写的?

重点语句: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

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一位美丽少女时是这样描写的:“ 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 用来形容人美得恰到好处,不能有丝毫变化,否则就不够完美。郭沫若就借鉴了这种方法来描写白鹭,这样写你觉得妙在哪 ? (设计意图:便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的含义,从而体会白鹭的完美、协调、精巧。)

练习读一读这句,读出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形体美得恰到好处。(学生练习品读)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白鹭的完美,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过渡:课文中除了描写白鹭外形的精巧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美? 体会白鹭钓鱼的画面美:

C.合作探究:第6自然段中,如果把“钓”换成“啄”字可以吗?好不好?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钓鱼,仿佛一两位白衣少年在垂钓,那么悠闲,充满情趣。)

体会白鹭栖息的神态美:

D.小组交流:白鹭既然不是在“望哨”,那它可能是在干什么呢? (3)小结

作者笔下的白鹭不仅外形优美,而且还是一只懂得享受生活的白鹭,它的美不仅美在眼里,更像一首诗一样美到人的骨子里。这么美的白鹭我们能不喜爱吗?能不赞美一番吗?(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踏着音乐再次去欣赏一下白鹭诗一般的美丽吧。(出示图片)

三、课外拓展

欣赏唐代杜牧的诗《白鹭》。

四、结束语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美无处不在。

3 / 7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白鹭》。

1.读题:带着自己对上节课的理解读,一句话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的精巧体现在那些地方?指名答。

二、学习第6—8节“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天公造物,如此完美,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而且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随着悠扬的乐声遐想,在你们眼前出现了哪几幅图画?

2.音乐起,师范读。读后交流:白鹭觅食(钓鱼)图 白鹭瞭望图 白鹭低飞图 [如学生回答有困难可进行如下处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6——8自然段,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分别起个最动听的名字?生自由读课文

——此环节为机动如上一环节能实施则删去

3.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A出示:第六节

(1)抓“钓”与“捉”、“叼”、“捕”等字进行比较,体会“钓”字的闲静、悠然,拟人化的手法。

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现在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钓鱼,仿佛一两位白衣少年在垂钓,那么悠闲,充满情趣。

师: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是,作者不说白鹭“叼鱼”、“捉鱼”、“叼鱼”、“捕鱼”,而说它“钓鱼”。请一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指名一生读)

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待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2)整合文本,加深理解,感受画面。

4 / 7 清水田,清澈透亮,微波粼粼,一两只白鹭站着。绿水、白羽、铁喙、青腿,多么雅致!你能联系上文中白鹭的外形描写(第五节内容)具体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如:“你看,在清水田里,有一只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怎嫌黑,它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3)指导朗读。

清水田,白鹭钓鱼,那么宁静,那么悠然,那么雅致,仿佛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让人陶醉,让人欣赏。指图:多美的一幅图画呀!让我们读出这些优美的文字。

(4)指导背诵

悠闲的垂钓,悠然的田园生活,多么美妙,值得我们嵌在玻璃框里,嵌在心里,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B出示:第七节

(1)晴天的早晨,朝霞迷人。别的鸟忙着觅食、争鸣,而白鹭却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似乎有些摇摇欲坠,而它却很悠然。

指图:孤独,绝顶,看似不稳,实却悠然,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白鹭在望着风景,它在我们眼里也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谁来用朗读来表现这美丽的风景?

(2)“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看啊,白鹭高雅脱俗, 悠然自得地站立,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你们说,它在瞭望吗?请以“晴天的早晨,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地绝顶”为开头说说你的遐想。音乐起。

白鹭栖息,高雅脱俗,引人遐想,不正如诗吗?朗读。

C出示:第八节

(1)指导读: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黄昏中,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那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事,这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啊!读到这里,我想到诗句“ , 。”所描绘的情景。(“落霞与白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们能把这种“诗”的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2)指导写:夕阳西下,忙完了一天的功课,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偶尔看见白鹭低低地飞在空中,孩子们会对白鹭说些什么?干完一天农活的父亲,看见低飞的白鹭,他会说些什么?烧好了晚饭,等着家人回来的妈妈,看见低飞的白鹭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自己的想象)

5 / 7

师:白鹭悠然,观者也悠然。这充满诗意的白鹭,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合璧成一幅幅清新宜人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回眸,用心去体验这三幅美景,将3个自然段连起来轻声读读。

三、学习第9—10节

师引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为什么?

[读懂作者,体验情感美:诗人感受万物,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诗意。有谁搜集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其背景吗?(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监视、干扰,作者只能即兴写一些短章,歌颂白鹭的洁白无暇、美丽动人,正是对一切丑恶、污秽的揭露与批判。)

——此环节的设计视课堂情况灵活处理。]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作业

1.收集一些写白鹭的诗句。(必做题)

2.个人或小组合作将白鹭改写成一首诗,或找到白鹭的图配诗歌(选做题)

3.拓展阅读,郭沫若《石榴》或高尔基的《海燕》。(选做题)

附板书:

精巧的诗

白鹭 觅食图

韵味无穷的诗 瞭望图

低飞图

6 / 7

7 / 7

一.引入课文

在大作家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白鹭就是一首诗。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这一情感的两句话。

精巧

韵味无穷

过渡:为什么说白鹭是“精巧的”“韵味无穷的”诗呢?

二.自读课文,点击链接

找出你认为能感受到白鹭之精巧和韵味无穷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味道,可适当加一些批注。

三.交流

“精巧”的交流:

§5.白鹭色彩和谐,体态匀称,使人赏心悦目,而作者意犹未尽,进一步写道——(齐读)

这几句用一个词怎么形容?

§2.这正对应了课文第二节所概括写的——(引读)

§3.作者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白鹭形态之美。指名读这一节。

白鹤大了,生硬了,朱鹭、苍鹭也嫌大,而且因为它们色彩太过艳丽,而不寻常了。相比之下,白鹭色彩更为怡人,身段更为和谐。以上种种,我们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白鹭的——精巧。

再读§5。

“韵味无穷”的交流:

钓鱼图:

漠漠水里,白鹭伫立,映照其中,不是构成了一幅鲜明可感的图画么?作者充满诗意的联想,让人感到韵味悠然,寻绎难尽,甚至会不知不觉地进入那种特定的意境之中。

瞭望图:

小树之颠,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在极目远眺,所以,人们有了“瞭望”之感,借用作者的追问:“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

白鹭虽孤独却悠然,是清晨的美景吸引了它,还是在等待早出将归的伙伴。作者为我们留下了浮想的空间。

晚飞图: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这时,你如果瞥见几只白鹭低低地掠过空际,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作者本人呢?齐读——悠然地……

小结:无论是水中的钓鱼,还是枝顶的了望,甚或暮色中的晚飞,都饱蕴着诗意,是无声的画,所以作者说——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接读)

四.齐读全文

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而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让我们以激情的朗读来感受这首诗。

五.作业

给图片配上诗作。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二、赏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

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

6、

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3、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4、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5、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精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

6、

7、

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了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回读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
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五、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
白鸽群飞;
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白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鹭、嫌、喙、黛、嵌、匣、嗜”7个生字,会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10个生字。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读 1.出示谜语:

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

(打一动物)

谜底:白鹭

白鹭,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是最为珍贵鹭科鸟类。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白鹭鸟》。

2.知识链接

白鹭属鹳科,全世界只有几种。大多数白鹭有白色的羽毛,白鹭喜欢在湖泊、沼泽地和潮湿的森林中生活,属于涉禽类。

主要以小型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浅水中的甲壳动物为食。

二、自读感悟

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三、字词揭秘 (一)了解作者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主要作品:诗集《女神》《东风集》等;
历史剧《屈原》《卓文君》《武则天》等;

回忆录《洪波曲》;
评论集《雄鸡集》等。一生创作了极多文学作品。

(二)我会认的字

1.请同学们,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鹭、嫌、喙、黛、嵌、匣、嗜 2.老师详解生字,学生学习。

3.利用ppt了解生字的字音、组词等。 (三)理解词语。

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适宜:恰当的,不超过心理预期度的,与某事不冲突的,相吻合的。

镶嵌: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
镶是指把物体嵌入,嵌是指把小物体卡紧在大物体的空隙里。镶嵌多用于工艺制作术语,也称屏雕。又指工艺方法,如机械镶嵌法和树脂镶嵌法等。

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具体大多是坏的东西。

恩惠:指他人给予的或给予他人的好处。

美中不足:指事情已经很美好,但还有需要修改和补足的地方。

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也用来形容 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铿锵是象声词,有响亮和激越的含意。美好的声 音。

(六)我会写字

1.请同学们,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 2.随文识字:

(1)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字的读音、结构、部首、组词、笔顺、造句等)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重点指导:

宜:宀的横要长,下框要窄、里边是两横,下边一横封闭下框、要长。

鹤:左上边是冖、一撇从横的上边起笔、要长,隹字要写紧凑,鸟字要窄长。

嫌:兼字上边不是艹,下边扁框内有一横右边要出头,中间两竖要紧密。

框;
匡字外框要大、左竖和下横都稍长,先写里边的王字,最后写竖折。

匣:外框方正、右边不封闭,里边甲字的日要扁、中竖稍短。

哨:左边口字要小,肖字要窄,上边中间一竖稍高、点和撇要小。

韵:左右要匀称,立字下横稍长、起笔上拉,匀字里边是点和提、不要写错。

3.教师指导书写汉字。

四、整体感知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第三部分:(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10)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五、课文总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六、课堂练习

1.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鹤(hè) 朱鹭(lù)

B.配合(pèi) 增加(zhēng)

C.框里(kuāng) 镜匣(jiá) D.望哨(sào) 清澄(ché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孤独 ——( ) 或许 ——( )

适宜 ——(

) 悠然 ——( )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读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白鹭》,看看作者对白鹭有着怎样的感受和认识呢?

出示课文题目。

二、课文精讲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
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这样比喻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 。

4.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5.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6.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7.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8.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9.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10.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 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来描写白鹭。

11.为什么说“白鹭的低飞”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因为“白鹭的低飞”为平淡的乡居生活带来了一种 “清澄”的美,带来了生命力,所以说是一种“恩惠”。

12.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如何理解“偶见” 这个词?

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13.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你有什么体会?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14.“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 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15.概括课文的写作特点。

(1)对白鹭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抓得准,摹形、绘色准确、生动又饱含深情。

(2)把白鹭放在三幅不同背景的画面中描绘其神韵,使其充满诗情画意。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语言凝练、优美,感情充沛。

(4)修辞方法运用灵活、恰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课堂总结

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四、课后延伸

你知道哪些与白鹭相关的古诗?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家庭作业

请你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和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了解,用诗意的语言写一写你学完本文后对白鹭的感受

板书设计

白鹭 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精巧的诗 觅食 白鹭钓鱼图 韵味无穷的诗

栖息 白鹭瞭望图 飞行 白鹭低飞图

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前准备:挂图、配乐朗诵音乐带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诗句揭题,简介白鹭。

1、诗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简介白鹭。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蓬松蓑羽,以后消失。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是小鱼等水生动物。

二、初讲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白鹭哪几方面?

2、交流:

①指名读生字、找出新词、理解词语,并集体齐读。

寻常:平常。

嗜好:特殊的爱好。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韵味:含蓄的意味。

每每:每一次。

第一段(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段(2-5)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段(6-9)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

第四段(10)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自由练读课文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分类组合,学生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

1、老师示范。鹤、蓑、喙、嵌、框、嗜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文首、文尾相呼应,首尾圆合,深化了文旨。)

①通常的诗有什么特点?(语言精练、开锅、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味无穷的诗?

a、自读2~9节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原因。

b、第2~5节写的是白鹭的精巧,第2节是概括地描写,第5节是具体的描写。

(细细揣摩第七节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在瞭望吗?》为题目,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d、小结:静态的精巧、动态的韵味,都是一幅幅值得欣赏、口味的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①这是什么句?请换一种说法。

(反问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虽然它不会发出宛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3、说说自然界里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

(蜜蜂采蜜、秋虫呼叫、冬梅傲雪、高山流水、小桥人家……)

三、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段的背诵:觅食-栖息-低飞-不会唱歌)

四、总结全文,巩固提高

1、作家郭沫若以诗人独特的眼睛和诗心,善于发现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生动、形象、简洁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借鉴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创造了气韵生动、情景俱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流动的音乐,韵味无穷的诗歌,艺术地再现了白鹭不同角度的美,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2、鸟是大自然中动人的音符,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

五、作业

背诵课文

作文《白鹭真的在望吗?》

板书:

16 白鹭

精巧的诗

韵味无穷的诗

人类的朋友

《白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范本

统编版白鹭教学设计(共10篇)

狐假虎威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

圆优秀教学设计(共18篇)

春优秀教学设计(共13篇)

相关热词搜索: 白鹭 教学设计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