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多媒体教学设计评语(共7篇)

多媒体教学设计评语(共7篇)

时间:2025-08-01 17:40:43 浏览次数:

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李克东) 。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 。

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过程的设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当前,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

(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作用。

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二、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三、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

四、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结构

五、设计测量工具,进行学习评价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包括广义的概念,如社会的责任,国家的需要等等。

2、学生的特征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的求学目的和基础水平。

学生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原有的认知能力是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3、学科的特点

我们要考虑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法则等特点,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色。

教学目标根据其范围大小不同,一般来说,可分为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单元和课时目标等四级。通常学科目标和年级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而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则需由任课教师自己制订。

二、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1、原则

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低代价、高功能的教学媒体,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产生的功效(V)/需要付出的代价(C)

(1)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

①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

②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似、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

③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

④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

⑤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2)媒体类型的选择

–对于不同科目内容,不同的学习类型,不同媒体所产生的功能大小是不同的。这必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试验,探索其规律。

(3)媒体内容的选择 ①画面资料 ②画面的组合序列 ③教师的活动 ④语言的运用 ⑤刺激强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 。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1)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 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 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真实情境

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现场范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模拟真实情境

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像法律专业的学生创建模拟法庭来模拟法庭现场进行演练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又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英语话剧来锻炼他们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等 。

(4)合作性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合作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合作中有竞争,既能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增强集体荣誉感。

(5)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则起学习的引导者作用,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

(一)自主学习的设计

1、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法

(1)抛锚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 (2)支架式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3)随机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

2、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3)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设计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2)只重环境设计,忽略人的设计 (3)忽视教师的指导

(二)协作学习的设计

(1)学习主题已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

A、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议的初始问题;

B、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

C、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的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D、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学习主题未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

由于事先并不知道学习主题,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设计协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在讨论过程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引导;

(2)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切忌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

(4) 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5) 在讨论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四、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 系的形式。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时间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 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
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等。

五、设计测量工具,进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即根据明确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测量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的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1、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

结构化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信息。

2、设计态度量表(问卷调查)

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件事物而设计的问卷,通过被试者对问卷所作的评等选答反应,从而了解被试者对某事物的态度倾向。态度量表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态度反应信息。

3、设计形成性练习

形成性练习,是按照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各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要素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采用这种方法来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总结性测验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效果,检查原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总结性测验主要适用于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考试等,由于各单元的教材重点不同,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有所区别,为了使试题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广,应设计好表的测验目的与测验内容的双向细目表。

教学设计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信息技术组:邵桂兰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采用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赏识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
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渗透;
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手段的同时,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是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3.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是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是继前一节对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处理内容的延伸和提高, 同时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2《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础。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Powerpoint软件,为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提供了实现条件,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及对信息具有一定的处理加工的能力。此外,高中生的独立能力强,但合作意识薄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⑵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整体规划流程。

⑶学会根据主题设计多媒体作品的整体规划方案。

⑷能根据整体规划方案进行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能确定信息的需求并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采集、存储、处理信息。

⑵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及其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 1 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学会与人合作

⑶通过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初步了解评价的基本思想、

方法,并形成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⑵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主题需求,设计多媒体作品的整体规划方案。

【教学难点】构思多媒体作品的栏目内容,表达主题。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交流合作→巧设分层任务→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多元评价→知识拓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任务驱动、赏识教学、分层教学等 【学习方法】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网络探究等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2. 软件资源:⑴ 学习网站:(教程、任务、资源、范例、评价、)

⑵ 学习素材库:图片素材、声音素材、人物素材

⑶互联网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猜一猜”游戏 :老师先请全体学生站起来,然后对照提示信息,不符合的坐下,慢慢地筛选出谜底,最后由该名同学揭开谜底。

师:提示问题中从人物的外表形象去描述人物特征,你还记得共提了几个问题?作品中有几个链接按钮?这么多画面中,你最有印象的是哪个?为什么?

生1:共提了三个问题;
有4个按钮,分别是“提示1”、“提示2”、“提示3”、“谜底”。

生2:最有印象的是谜底,因为画面上有照片、艺术字、色彩鲜明…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有出色表现的一位同学作为主题对象,设计出一个多媒体作品,让学生去猜测,学生会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而设计发散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讲授新知

以刚才的多媒体作品为例,通过幻灯片展示多媒体作品规划与设计的流程,解说“需求分析”、“整体规划”、“内容设计”等知识内容,并通过内容分析表介绍多媒体作品内容设计的步骤。

2 3.自主探究

幻灯片:展示两个电子刊物:“青春的旋律”、“‘钱’途”。

学生通过浏览这两个多媒体作品,自主选择一个作品,两人为一组,共同完成“多媒体作品内容分析表”。

4.归纳小结

有代表性地选择小组成员上台讲解他们对作品内容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多媒体作品进行内容设计的过程的理解。

5.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视频,请出第二位神秘人物:毕业于本校的一名成功人士,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师:如何规划与设计一个人物介绍的多媒体作品?引导学生浏览学习网站,通过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案介绍设计一个多媒体作品的主要项目:内容设计、结构设计、版面设计等。

6.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规划与设计一个有关人物介绍的多媒体作品,填写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的集成等。

参考主题:我的偶像(提供素材)、我最尊敬的人、我的好朋友等。学生可自主确定主题,并根据小组实际情况,从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的学习任务中选择合适的任务。最后以合作小组成员的姓名为作品名,上交到教师机指定文件夹。

基本任务:

1.完成“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案”。

2.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封面设计。

3.完成至少一个栏目内容。

进阶任务:

1.完成“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案”。

2.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封面设计:作品名称,作品简介,背景图片。

3.完成多媒体作品的目录设计:作品标志、主题图片、栏目名称(至少三个)、栏目内容等。

4.完成至少两个栏目内容。

挑战任务:

1.完成“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案”。

3 2.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封面设计:作品名称,作品简介,背景图片。

3.完成多媒体作品的目录设计:作品标志、主题图片、栏目名称(至少三个)、栏目内容等。

4.完成作品所有栏目内容,要求:具有独特的版面风格、相关正文内容、导航栏设计、主题图片、背景音乐等。

【课堂小结】: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得。

多媒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设计 李克东

谢幼如

510631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E-mail:likd@scnu.edu.cn

E-main:YJSXie@public.guangzhou.dg.cn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并总结出一套可操作性的教学工作表格。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的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定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实施的效果。它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设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当前,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由教学媒体的应用形式和教学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和基于Internet的教学等。

在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由于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的影响,普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案没有明确的设计思想,反映不出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仍然是经验型的思路。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

(3)教学结构流程反映不出新型教学的模式的四个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媒体作用、教学过程等四方面的转变),也反映不出学科教学的规律。

(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 (4)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并提供一套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个章节(或单元)组成,每一节(或课)又中分为若干个知识,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如图1所示: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是属于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哪一类别。利用如图2所示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可以进行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最后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确定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

图2模型中,横轴代表各学科内容的分类,纵轴代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各个水平层次。

图2

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模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需求、学生特征、学科特点)

1、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包括广义的概念,如社会的责任,国家的需要等等。

2、学生的特征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的求学目的和基础水平。学生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结验系统。原有的认识能力是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3、学科的特点

我们要考虑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法则等特点,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色。

教学目标根据其范围大小不同,一般来说,可分为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单元和课时目标等四级。通常学科目标和年级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而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则需由任课老师自己制订。

二、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做?)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媒体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最有效刺激的信号的教学设备(硬件)。

通常这些载体和设备包括唱片机与电唱机、录音带与录音机、幻灯片与幻灯机、投影片与投影机、电影片与电影机、录像带与录像机、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等等。常用的几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的特点 媒体种类

主要教学特点 模型

录音(C D)

投影

幻灯

电视(V C D)

CAI课件(CD—COM)

进行立体模拟

语言声音的重现

进行平面模拟

静态实景的重现

呈现动态过程

进行交互作用

《认识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2.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

3.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重点、难点或关键:

重点: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难点: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与特征及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教材P13图3-1.

2.师:同学们,你认识图里的哪些设备器材呢?(指名回答) 师:那这些设备器材都有一个共同点,谁知道?

师:真有才啊!是啊,这些设备都可以发出声音,不管是几十年前的收音机,还是不今的手机、MP3、它们都与“声音”有关。(板书“声音”) 师:课件出示教材P14图3-2.再看,它胶又与什么有关呢?

师:是啊,不管是以前的电视,还是当今的液晶电视、IPAD,它们都可以播放出图像,当然还有声音。(板书“图像”)

课件还分别出示教材P14图3-3、图3-4、图3-5,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媒体及媒体的应用。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们通常的媒体,其实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经与这些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认识多媒体》。(板书课题)

二、认识多媒体应用――认识媒体 1.认识媒体

师:那么什么是媒体呢?请同学们翻开教材P15,想想什么叫媒体,它有什么含义。

课件依次出示教材P15图3-6至P16图3-10。

师:图3-6表达 的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说得真了,从图3-6我们知道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再来看看图3-8,你又知道什么呢?

师:嗯,是啊,这是WINDOWS Media player在播放音乐,从中我们能听到美妙的声音。谁能从图3-9里看出什么来?

师:这位同学知道得可真多,肯定看过这部动画片了,真厉害!那图3-10又是什么呢?

师:连这你都知道!知道的真多! 课件出示: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媒休的表现形式,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其实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信息的载体,二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

师:现在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着媒体,如手机聊天谈事、网上了解新闻以及网络上的语音视频聊天,可以说现在的媒体是无处不在。

2.认识多媒体及媒体技术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上述的单一媒体表现,更渴望通过看、听、说、想等全方位接爱信息。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现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17,认真观察图3-11至图3-14,从上找找都有哪些媒体。

师:谁来说说你自已对多媒体技术的认识。

师生讨论学习。

师小结:是啊!不管是电影特技或视频编辑、仿真游戏,还是MTV特技制作````都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媒体。多媒体并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几个媒体的组合,它是需要通过计算机时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能完成一系列的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

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能完成各种各样的多媒体作品,真正把多媒体技术进行各方面的应用。

3.认识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媒体、多媒体及其应用,要应用多媒体技术那就离不开计算机,那么什么是多媒体呢?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18的“认识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想想简单的多媒体计算机系统都由哪几部分组成。

课件出示教材P18图3-15.

师:从图3-15中你能知道哪些媒体?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多媒体计算机是由哪些设备组成的呢?

师:是啊,有了显示器,我们就可以看影片、图片,有了音箱我们就听得到声音,有了计算机主机就能把这些媒体进行处理,有了键盘、鼠标我们就可以控制计算机,命令计算机对各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

师小结:其实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是指计算机不仅能处理文字、图片之类的信息,还能处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体信息。

三、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寻找学习、生活中的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相互说说自己对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认识。

说说你见过的多媒体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与自我评价 小组反馈学习情况。

2.师生互评及生生互评完成任务情况。 填写教材P18的活动评价表。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媒体、了解了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定能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用作品,到进希望同学们把它们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媒体、了解了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定能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用作品,到进希望同学们把它们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

《丰碑》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丰碑》讲述了一位红军将军在云中山行军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作者以及红军战士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歌颂了红军指战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这是一篇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描写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并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2)通过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教学难点

弄懂“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本课时,紧扣将军的神态、语言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课文第三大段是教学的重点,以将军的神态变化为线索,刻画了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教学中通过多种“读”来理解课文,使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品。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比如,想象力总是不自觉地受到约束,对于较难理解的文章分析能力也不是很强,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读中感悟这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想,在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②在感情朗读的同时领会文章思想内涵;
③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启发学生找到合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可见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才能真正感悟。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出感情来,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学本课采用讲读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这样的选择是从教学原则和本课的特点两方面来考虑。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部队所面临的困难。光凭老师讲述是无法让学生明白的。学习这两段时,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看录像真实地感受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

课文第七自然段描述了老战士牺牲时的感人画面。在学习这一段时,采用了讲读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弄懂作者对老战士的神态描写有哪几句,衣着描写又怎样。接着出示老战士冻僵时的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这样图文结合,学生对内容理解会更加深刻。为了让学生体会老战士的内在品质,我问学生:“老战士知道不知道自己只穿单衣有可能被冻死?他在牺牲时为什么十分镇定、十分安详?”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自然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情境。

课文第十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难点,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教学时播放大风雪的声音和画面,同时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字渲染了气氛、创设了情境,学生很容易理解“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件主要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编制。

(1)课件封面。利用Flash软件制作文字动画,显示课题,并导入Authorware流程线中。文字动画配以雪山背景,在课前出示,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Authorware流程线中导入“红军过雪山”录像片段:讲述第二自然段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体会红军队伍行军的艰辛。点击鼠标,在录像末帧旁出示句子“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3)利用Authorware中运动图标和声音图标设计文字移动效果,演示第三段文字,老师同步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同时渲染气氛,唤起情感。

(4)演示问题“将军‘愣’了几次?为什么发‘愣’?”:旨在理清思路,引导学生以“愣”为线索学习课文。

(5)利用Authorware中热区响应效果,演示“老战士冻死时的画面”。鼠标指袖子,画面左侧显示描写样子的句子;
鼠标指脸部,画面左侧显示描写神态的句子;
鼠标指裤子,画面左侧显示描写衣着的句子。

(6)利用Authorware中热区响应效果,演示“将军神态、语言变化的句子”;
通过角色朗读体会将军的心情,暗示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突破重点。

(7)演示“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画面”,并配以第十二自然段文字。意在创设情境,体会将军此时的心情,想象将军当时可能想些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观察画面相结合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点,并为突破难点作铺垫。

(8)演示“军需处长矗立在风雪中,将军敬礼的画面”,并配以第十三段文字,同时播放“大风雪”的声音。让学生在特定的意境中领会“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突破难点。

(9)演示第十四段文字。“那声音”、“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加着重号;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下面画横线。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领会军需处长的精神就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精神,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战士们。

(10)利用绘图工具绘制“丰碑矗立在雪山”的画面,导入Authorware课件流程线中,并配以激昂有力的文字:全班配乐朗读,把课堂教学引入高潮,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行军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齐读课题。

(二)直观感受 1.【播放录像】

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问题,同时感受红军过云中山时的艰辛。

2.提问:

(1)红军过云中山时,那里的自然环境怎样? (2)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着他们?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课件演示】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学生用缓慢的语速读这些句子。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悟 1.抓主线“愣”。

【课件演示】

(课文第三段文字,配乐)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学生思考:在将军的神态变化中,有几次发愣? 学生听完朗读后回答问题。

【课件演示】

(将军“愣”了几次,为什么会“愣”?)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2)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提问:第一次,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 学生根据课文回答。

2.品析文字,体会内涵。

【课件演示】

(老战士冻僵的画面) 学生自由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位老战士的? (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衣着——单薄破旧)

提问:老战士知道不知道自己只穿单衣有可能被冻死?那他为什么还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学生发挥想象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最后熟读成诵。

3.学习将军神态、语言的句子。

提问:(1)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态、语言有什么变化? (2)当无人回答时,他的神态、心情又有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

(将军神态、语言的变化)

1.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将军当时悲痛加气愤的特殊感情。

3.学习第十二自然段,突破中心。

老师引读:“当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课件演示】

(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画面,配第十二自然段文字。)

提问:这是将军第几次发愣,他为什么“愣了一下”?他此时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积极发言

提问: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学生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文字,语速缓慢,由悲痛到激动。

4.学习第十三自然段,突破难点。

【课件演示】

(军需处长矗立在风雪中,将军敬礼的图片,配以第十三自然段文字,同时播放大风雪的声音。)

老师神情并茂地朗读。

提问:“晶莹的丰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称为“晶莹的丰碑”?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第十

二、十三自然段。 5.自学第十四自然段。

【课件演示】

(第十四自然段文字)

提问:“那声音”指什么?为什么“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学生自读、互学。

(四)强化训练项目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的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对红军队伍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五)升华中心 【课件演示】

(“丰碑矗立在雪山”的画面,一段高亢有力的文字。)

老师激情朗读:“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永远前进!”

学生齐读这段话。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出示课件封面:

①背景图案:一幅雪山图,占满整屏;
②背景音乐:当背景图出示时奏响;
③文字以动画方式出现,时间间隔为3秒。

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单击鼠标,播放红军过雪山时的录像,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很容易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部队面临的困难。

这里虽然是简略叙述,但它为军需处长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单击鼠标,出示句子。

这句话出示在录像框的右侧,四个“可能”显示为红色。通过学习这句话,让学生细细领会红军战士将会遇到的困难确实很多、很大。

单击鼠标,文字缓慢向上滚动。这段生动的语言真切感人,这时学生的听知注意力发挥作用,进入课文情境。

单击鼠标,出示问题。

教学的重点,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以将军误解军需处长为重要情节。

教学中以“愣”为线索讲解。

老战士冻僵时的图片以“旗”形出现在屏幕上,表示军需处长也是我们心中的一面旗帜。

鼠标指脸部,屏幕左侧显示描写神态的句子;
鼠标指袖子,屏幕左侧显示描写样子的句子;
鼠标指裤子,屏幕左侧显示描写衣着的句子。

“从军需处长的神态、衣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重点。图文相结合,为学生找到合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生学会从读中感悟。形象的版画,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关词句。

“体会将军的神态、语言的变化”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通过分析、朗读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的心情。体会将军之所以如此悲痛,是因为看到的是老战士被冻僵的悲壮场景。

课件演示时,鼠标移到“神态”一词,表示神态的句子红色显示;
鼠标移到“语言”一词时,表示语言的句子以红色显示;
鼠标移开时,文字以正常色显示。

单击鼠标,出现画面。

体会将军由误解到内疚的这一心理变化过程,使学生明白将军愈悲痛、气愤,愈能显示军需处长的崇高伟大,使作者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心灵,军需处长的“丰碑”形象在学生心中已经树起。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朗读这段话,语速缓慢,由悲痛到激动,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出自我牺牲抉择的,可见其精神伟大,品德崇高。

课堂教学再一次进入高潮,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让学生反复品读,明确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军需处长的身躯,确实是一座晶莹洁白的塑像,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与高山同在,与日月共存,在后人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单击鼠标演示。

屏幕显示文字。“那声音”“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些词句作重点标示,点击鼠标依次出现。

留出一点时间,意到“讲”不到,任学生对内容做整体回味。

总结课文,强化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单击鼠标演示。

画面的丰碑上刻有“军需处长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师生共同朗读这段话,把课堂教学引入高潮,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略)

八、练习设计

以“读《丰碑》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感受多媒体(教学设计)

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一单元第一节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媒体的概念和分类,能够举例说明媒体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能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能够从生活实践中归纳多媒体的含义和分析多媒体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媒体和多媒体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辩证地认识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区分各种媒体的类型。

2、教学难点:能够理解多媒体含义,分析多媒体的特征。

三、教法与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想要获取一些信息或了解新闻,可以从哪里获得呢?电视、报纸、网络等,在生活中常把这些叫做媒体,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信息。在古代,没有这些媒体时,人们是通过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叫甲骨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媒体导入,学生更容易理解媒体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2、媒体

我们把类似文字这种表示和传播信息的载体叫媒体。媒体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存储信息的载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媒体理解媒体的含义。

3、讨论:大家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媒体有哪些?大家从上面两个媒体的定义去想想?

表示和传播信息的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
传播信息的物理介质:电缆、光缆。

存储信息的载体有:光盘、硬盘、U盘、胶卷。

除了这些媒体外,还有哪些呢?可以把媒体分为几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媒体的两层含义列举出媒体。

3、媒体的分类

国际电话与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将媒体分为五类:
①感觉媒体:指刺激感觉器官的媒体,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

②传输媒体:电缆、光纤、网线;

③存储媒体:硬盘、光盘、U盘、胶卷、纸张;

④表现媒体:输入、输出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摄像机;
显示器、打印机、音响;

⑤表示媒体:各种编码方式,如:文本编码、图像编码、声音编码。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媒体的分类,能够区分每一类的媒体有哪些。

4、多媒体:使用计算机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形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就叫多媒体,多媒体用到的技术叫多媒体技术,因此,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是同一个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多媒体的概念,熟悉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所指的是哪些媒体。

5、举例说明多媒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学习软件、多媒体课件、电子游戏、有声图书、多媒体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多媒体的概念列举出多媒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些多媒体与传统的多媒体有哪些不同呢,多媒体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多媒体的特征。

6、多媒体特征:

①集成性:围绕一个主题将多种媒体整合在一起,依照一定的主题实现一致性的表达。集成性是多媒体的典型特征之一。举例:主题网站。网站中集成了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所以多媒体具有集成性。

②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将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编码、存储。

③交互性:是多媒体的典型特征,能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编辑、控制、选择。

举例:电子游戏,在玩电子游戏时可以选择、控制和编辑游戏中的角色,所以多媒体具有交互性。

讨论:大家说说,电视是多媒体吗?

电视上有文字、图像、视频、声音,而且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电视频道,电视是多媒体吗?(是)电视具有交互性?(有,没有)我们虽然能选择不同的电视频道,但我们能够选择观年这个频道的一些节目,不观看这个频道的另一些节目吗?(不能)这也说明我们不能选择、编辑电视节目,也说明电视没有交互性,因此,电视不是多媒体。

④非线性:改变读写模式,多媒体技术采用超文本链接的方法把内容呈现给读者。比如:网站就是具有非线性,在浏览网页时不一定从上看到下,可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浏览,这就是非线性。

⑤实时性:当用户发出操作命令时,多媒体信息得到实时控制。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多媒体的特征,理解交互性是多媒体的典型特征之一。

五、教学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媒体的概念和分类,和多媒体及其特征,要求同学们能够区分哪种媒体是哪一类的媒体,及要求会辨别多媒体应用的例子。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习完基础模块后,上选修课的第一课。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的方式来学习媒体与多媒体,由于本课理论的较多,在讲授理论的内容时课堂气氛较沉闷,在讨论时学生能够参与,气氛较活跃。

英语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

Unit4 Reading RoboShop教学设计

乳源中职 张思明

一、教材版本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英语(必修)上册

二、教学课题

Unit 4 Reading RoboShop(机器人自动售货商店) 课文RoboShop是第四单元中的重要内容,抓好课文教学, 能够让学生在掌握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课文中共有25个新单词,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把课文上,下两部分,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节让学生学习掌握前13个单词。这样的处理能使学生过好了单词关,以便集中精力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接触课文中出现的The Paive Voice II — The Future Indefinite Tense(被动语态II— 一般将来时)三个句子,为以后学习本单元语法内容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课型

Reading(精读课)

四、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1) 熟读课文中的新单词;

2) 理解课文前三 段内容。

2.语言技能目标:1)能流利朗读课文;
2)猜测文章中的新单词,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解答课文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3、情感态度目标:1)形成爱学习,爱科学的良好习惯;
2)进 一步开拓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比较弱,认识的单词比较少,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学习英语这门科目的对策与方法,因而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成就感。针对本校的学生特点。我定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比较低层的,旨在让学生尽力而行,就能有达到目标。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本课相关词语。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机器人自动售货的方式,并且初步接触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与了解它构成结构。

六、教学方式

1.本课采用听读结合的方式, 先听后读进行有声教学。

2.培养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信息,交换看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3.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课文对机器人身体构成的叙述很难理解。再加上学生对于机器人的了解甚少,教师课堂直接展示实物更是困难。但是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让学生先看介绍机器人的短片,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Presentation

Tell the students that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on today.Show the title to the cla on the PPT.Then show the teaching aims to them.Step2. Warm up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视频(见ppt.),Have the Ss watch a video on 2 the PPT.It’s about the news of the robot.Then ask th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Do you think that the robots are fantastic? Why? 2) What kind of robots do you like best? Why? 设计说明 :
通过观看一则介绍机器人的短新闻,引入本课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欲望 Step 3. Listening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录音(见ppt.声音图标),Play the sounds of the reading material.Have the Ss listen to the text and answer:

1) Where is the RoboShop? 2) What does Robo look like? 学生小组活动:

听完课文后,讨论上面的问题,然后汇报结果。

Step4. Words study 学生个人活动:要求学生快读课文,找出生词和短语,猜词义,如有困难,互相提问,尝试解决。

学生小组活动:看单词与音标拼读新单词(见ppt.)。the Ss read the new words in groups.Then ask some of them to read aloud the words.

教师活动:点击新单词旁的声音图标(见ppt.)。

Play the sounds of the words and have the Ss read after.Make sure the Ss read the words correctly.◎RoboShop

n.机器人售货商店;

◎downtown [ "daun"taun ]

n.市中心区;
adj.市中心的

adv.往闹市区;
在市区 ◎serve [ sə:v ]

vi.服役,服务

vt.招待,供应;
为服务 ◎vending machine

自动售货机 | 自动贩卖机 | 自动售卖机 ◎display [ dis"plei ]

n.显示;
炫耀;显示器 ; 陈列

vt.显示;
表现;
陈列 ◎item [ "aitəm ]

n.条款,项目;
一则 ◎next [ nekst ]

prep.靠近;
居于之后

adj.下一个的;
其次的;
贴近的 ◎punch [ pʌntʃ ]

n.冲压机;
钻孔机

◎Punch --- into---

将(信息)输入 ◎ATM [ ei ti: "em ]

自动出纳机,自动柜员机 ◎Bucket

[ "bʌkit ]

n.桶,水桶;
铲斗;
一桶的量 ◎Basket ["bɑ:skit ]

n.篮子;
篮筐

vt.装入篮 ◎toaster [ "təustə ]

n.烤面包器,烤箱;
烤面包的人 ◎fresh [ freʃ]

adj.新鲜的;
清新的;
无经验的

adv.刚刚,才;
最新地 ◎sushi [ "su:ʃi ]

n.寿司(生鱼片冷饭团);寿司 ,日本寿司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利用ppt的自身功能,把新单词的音标,读音实现起来,这样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有声导读,直观实用,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单词的印象,方便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Step5.Reading carefully (细读课文)

教师活动:教师把课文按段落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看相应的图片(见ppt.),并让学生带着图片信息来看每一段文字。之后提问学生下面问题,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

1 ) How many hours do the Robos work a day? 2 ) Where do people punch the number into? 3 ) What does an ATM use for? 4 ) Which thing will be chosen first?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逐段阅读课文,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说明:
让课文每段配上相应的图片,这样图文并茂,增加了阅读兴趣,图片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分段呈现课文让学生阅读的的好处是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后进生的跟进。

Step 6. Comprehensive exercises

教师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并与小组一起完成下面的练习。

学生活动:熟读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起互相讨论。

put a “T”beside the statement if you think it is true and ‘‘F’’ if you think it is false.( )

1、RoboShop is a Japanese store with no humans at work. ( )

2、RoboShop serve the customers day and night at the shop.( )

3、RoboShop is a very big vending machine.( )

4、Robo looks like an ATM.( )

5、A customer has to punch into a machine the numbers of the items he wants to buy

( )

6、The first thing a customer wants to buy will be chosen first.( )

7、Your sushi will be put on top of your toaster.(With the function of PPT, the teacher makes the answers appear.

5 The answers are: T\\\\T\\\\F\\\\F\\\\T\\\\F\\\\T ) 设计说明:
学生分组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交流中统一认识,明确对句子的判断的态度。通过这一环节,能进一步让学生自行检查了对课文的理解。

Step 7. Grammar Focus 教师活动:教师给学生指出本课要求掌握的语法知识,为学生在本单元语法学习中打下埋伏。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例子(见ppt),初步总结一般将来时被动语态的规律。

1) The biggest thing will be chosen first.2) A new building will be built in our school next year. 3) The car will be repaired in the afternoon.• 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由shall/will be + 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设计说明:
unit 4 要求掌握的语法要点是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课本在第四课时有专门的讲解与练习。因而在课文学习时,教师宜点到止,不宜展开来讲。

Step 8.

Sum up

Go over the new words and remain the Ss to the Paive Voice Sentences.Step 9.

Homework

Read the text more than three times and Write a summary to the text.设计意图:让学生概括各段大意进行写作,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再读课文,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与英语教学(共9篇)

多媒体多方式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

中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工作汇报(共6篇)

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心得体会(共17篇)

美术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共16篇)

相关热词搜索: 评语 教学设计 多媒体